《云南社会科学》2013年第06期
时间:2013/11/26 10:15:19|点击数: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文意蕴
张 娜
(上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234)
摘要:作为中国梦的价值内核与思想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而且有着丰富的人文意蕴。其人文属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基础,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广泛性,承担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性的实现;其人文内涵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构建、建设等一系列过程中始终坚持对价值主体(人)的关照,包括根本立场是人的需要、核心任务是关照和改善人的生活状态、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方面;其人文精神在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要求——“三个倡导”中得到进一步的具体化。
政府管理创新中的契约治理
尤春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人文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06)
摘要:知识经济的发展、全球化以及中国正在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对政府管理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也推动着政府管理的创新。在行政改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契约为降低政府管理和公共行政交易成本、实现政府对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提供了不同于权力行政的新的替代方案和解决方法。契约治理是政府对自身功能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做出的政府治理的理性选择。现代政府的契约治理,需要契约伦理与现代公共行政精神的有机统一,契约行政的制度化、法制化是实现这种统一的有效途径,它依赖于宪政下的“诚信政府”、“责任政府”的制度支撑和保障,也关系到政府公共治理主体公共行政精神的德性伦理培育。
“强镇扩权”:理论逻辑与实践困境
——兼谈中心镇治理模式创新
刘 超
(湘潭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湖南 湘潭 411105)
摘要:“强镇扩权”改革自推出以来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其“权力中心主义”的内在逻辑也必然导致中心镇治理陷入权力利益冲突加剧、治理碎片化、社会参与乏力等困境。要走出困境,巩固和发展“强镇扩权”改革成果,就需要改革设计者从更广阔的眼界认识乡镇治理问题,引入 “多元整合”的新型治理模式。这一模式具有多元性、整合性、法治性的特点。落实这一模式可从调整县镇政府内部权力关系、积极鼓励多元参与和完善相关制度规范等入手。
试析中国共产党调整社会利益关系的三次哲学思维转换
张思军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9)
摘要:不断调整社会利益关系,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在调整社会利益关系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先后经历了三次哲学思维转换,即经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命题探索中的“共存-合作”思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时期的“博弈-协调”思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和谐-包容”思维。这三次思维转换是一脉相承的,是党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发展时期的时代主题而进行的与时俱进的思维调整,是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日益获得宽广前景的首要因素。
儒家宗法集体主义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陈 云
(厦门大学 哲学系, 福建 厦门 361005)
摘要:儒家宗法集体主义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它以“家—国—天下”为集体意向追求和行动逻辑,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总体的梳理考察来看,学界就这一价值观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儒家有没有“集体主义”、儒家是否忽视甚至扼杀了“个体利益”、儒家所视“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如何以及儒家宗法集体主义的积极价值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固然构成了儒家宗法集体主义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如要深入研究“儒家宗法集体主义”这一课题,以上探讨仍然存在某些局限之处,有待于今后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作系统化完善。
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思想探论
马林刚
(山东大学 儒学高等研究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摘要: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思想不仅是文艺美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新儒家宏大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随着文艺美学在推动美学学科的完善和文艺特性发展的过程中,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思想越来越被学界所重视。其文艺美学思想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在理念建构上坚守“以人为本”,在民族情怀上笃信“家国天下”;二是在文艺观念中坚持“文质彬彬”,在文化审美中倡导“美善相兼”;三是在生命意识上遵从“生生之德”,在生命主体性上崇尚“生命美学”;四是在美学理念上坚守“内圣外王”,在心性导向上追寻“心性文化”。现代新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探索推动了中国特色审美文化的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新的民族土壤和活力源泉,也为现代新儒家所倡导的民族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提供了有益的资源。
家庭伦理对早期儒家共同体形成的价值及影响
李友广
(西北大学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陕西 西安 710069)
摘要:基于社会学的进路,从乡里生活(主要包括家伦理和孝文化)与礼俗传统两方面来考察早期儒家所处的伦理环境和生活场域,就能更好地观照传统资源和社会生活对于这一共同体的形成所起的作用,以及对其观察客观世界和理论创建方面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以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的共同体理论来整体定位、考量早期儒家以探究作为共同体的早期儒家的内部构成及其与家、家族基本生存共同体的关系问题及处于现代文明包围之中的乡土社会的命运。
“魔鬼他者”与“本来面目”
——拉康与惠能镜喻观比较研究
骆海飞
(南京大学 哲学系, 江苏 南京 210046)
摘要:拉康与惠能是中西方哲学史上大师级的人物。在拉康的哲学语境中,“魔鬼他者”阻断了个人主体的回归之路,“不可能即存在之真”;惠能在指出尘劳妄念障蔽菩提自性的同时,指引给众人一条发掘与回归“本来面目”的道路。拉康揭示了个人存在之残破性及其精神上无所依止的痛楚,惠能禅宗则是“一条精神拯救之路”,依循此路,即可找寻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比较研究拉康与惠能的思想,对当下浮沉在“物化市场魔域”中的人们或有裨益。
超越“后现代”:后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的特质
张莉莹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1)
摘要: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待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态度尽管呈现出多样的形态,但似乎仍有两种基本线索可循:一种是运用后现代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改造,却最终走向了一种“反马”的后马思克主义。另一种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对后现代世界进行批判,成为一种“创新”的后马克思主义。第二种类型的后马克思主义颇具理论探讨的价值,因为它将对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及其意识形态统治的批判作为其理论着力点;并将超越后现代,渴望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视为其理论的内在驱力,这都从其关于文化政治的论述中得到了具体体现。
庄子“游”之美研究
邱 晔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 北京 100872)
摘要:庄子的“游”论是美学研究不倦的课题,原由是“游”具有最直朴的美之真,又有万变通达的美之能。从“游”到“逍遥游”,庄子精深的美学思想和人生哲理无不蕴含其中.如何全面准确把握其美学文化机理,可以先从哲学层面理清“游”的美学本然,再从文化学层面探究“游”的通达之理,从而使庄子的“游”之美回归真实。
价值之定义与功用
蔡 毅
(九游体育(中国)官方网站,JIUYOU SPORT, 云南 昆明 650034)
摘要:价值评估是一种极为广泛的精神现象。从来都存在着价值的不同定义和多种描述,思考“价值是什么”可以从一解论、多解论和无解论三种方式和路径去破解它。人类在针对价值的探索中越来越认识到价值是人类追求的核心,是思维和精神动力的原点。
银行公司治理:现存问题与制度重构
隋 平
(哈佛大学 文理研究生院, 美国 剑桥 02138)
摘要:在银行中,利益冲突的范围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但是,一直以来银行的公司治理制度并没有给予银行中特别的利益冲突以特别关注。美国2007~2009年的金融危机表明,有必要调整和改革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银行功能的社会公益性和银行中特殊的利益冲突以及其他特点使得在构建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时,不能简单地套用普通公司的治理模式,而要在股权治理、债权治理和监管治理之间寻求平衡。
中国债权型货币错配对经济增长制约性的实证研究
——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
李雪莲1, 邓 翔2
(1. 西南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 四川 成都 611130;
2. 四川大学 经济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5)
摘要:制约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之一的债权型货币错配至今未被研究者们关注。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引入动态计量经济学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多年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实证研究我国债权型货币错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显示,在95%的置信水平下,债权型货币错配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两者存在稳定的负相关关系。债权型货币错配会通过资产负债表效应、资产组合效应、竞争效应以及危机效应等路径制约我国经济的增长。因此,为避免后危机时期经济下行的风险,必须有效控制并逐步降低债权型货币错配的规模。
资源开发与产业结构演进
梁 云1, 唐成伟2
(1.中国人民大学 商学院, 北京 100872;
2.中国人民银行 南京分行, 江苏 南京 210014)
摘要:利用中国1998~2009年的省际数据和面板协整分析法,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分析资源开发强度与产业结构演进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发现,虽然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在短期内会促进制造业的发展,但长期却会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资源开发强度与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之间仅存在负向的长期均衡关系。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范围内,资源开发对产业结构演进的抑制作用是“资源诅咒”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境内外交叉上市、并购支付方式与并购绩效
王家康, 郭雪萌
(北京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44)
摘要:以2007~2011年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数据,实证检验采用境内外交叉上市模式的上市公司在并购支付方式选择上的倾向,及与国内非境内外交叉上市模式的上市公司在采用相同并购支付方式后的并购绩效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在并购方公司进行并购支付时,与非交叉上市公司相比,交叉上市公司更倾向于采用现金手段进行支付;在同样采用现金手段进行支付时,交叉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要优于非交叉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
统筹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汤鹏主
(西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重庆 400715)
摘要: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农业产业化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同时对于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理有序进行和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有必要从内涵、理论基础、可行性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农业产业化的协调发展进行分析,并且从相关经济主体利益关系、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政府调控和农民参与机制等方面来探寻统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径。
我国信贷配给效率差异性研究
—— 基于31个省域面板数据
王欣昱
(吉林大学 商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2)
摘要:我国信贷配给效率同信贷配给程度一样,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区域差异,即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部地区,四大经济区域都表现出信贷配给的强度越高,其效率就越低的现象,而且信贷配置的效率同政策的倾斜和扶持有很大关系。应该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在中、西和东北部建立区域金融中心,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提高周边地区的资金使用效率。
国际银团贷款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郑和明
(浙江大学 经济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27)
摘要:银团贷款已经成为企业外部融资的重要来源。银团贷款成员共同分担风险,但银团贷款市场也存在双重信息不对称问题,即牵头行和参与行、银行与借款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其中声誉机制是减轻信息不对称的最重要机制。银团贷款在国外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而在我国,这种贷款模式还是一个新事物,虽然有所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很不成熟,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借鉴和参考国外的成功经验。
基于开放式创新的顾客价值创造影响因素研究
魏火艳
(郑州大学 体育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44)
摘要:创造顾客价值是企业获取利润的一种主要方法,一般通过增加顾客感知利益所得和减少顾客感知所失来实现。企业应从提升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与形象价值、关系价值四个方面来提升顾客的感知所得,通过减少货币成本来减少顾客的感知所失。
大理洱海地区的祖源叙事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赵玉中
(昆明理工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大理洱海地区特殊的历史发展进程层叠起“驳杂”的社会记忆与“歧异”的文化传统。这些记忆与传统一同成为居住于此一地域空间中的“名家大姓”处理其身份叙事的历史文化资源。因应不同的社会历史情境,他们的身份叙事大致呈现出在华/夷祖源之间“摇摆”的特点。不过,作为一种身份建构策略,祖源叙事与族群认同及其变迁之间并不存在结构性的对应关系。一个人群祖源叙事的改变亦并不必然使其获得新的族群身份。其祖源叙事的这种“摇摆”与地方和国家历史关系的复杂性有关,亦与处于华夏边缘的这一地域社会在特定社会情境下的内在建构方式有关。
东巴教神幛画“开眼”仪式及其口诵经
杨福泉
(九游体育(中国)官方网站,JIUYOU SPORT, 云南 昆明 650034)
摘要:东巴教有与其祭祀仪式系统相对应的绘画系列,如木牌画、纸牌画、神幛画等,其中,神幛画借鉴了藏传佛教的唐卡画形式与道教、佛教的“开光”礼俗而产生了“开眼”仪式,在这一仪式中融进了给众神献祭、烧刺柏天香、给神幛“点牲血”等礼俗。东巴教的“开眼”仪式只有祭司东巴的口诵经,没有象形文东巴经。通过对“开眼”仪式及其口诵经的首次分析讨论,展示了中国少数民族宗教的吸纳性、独特性和复杂性,也拓展了对东巴教口诵经“枯使”(ku sheeq)进行记录、翻译整理和研究的工作。
本家与分家:侗族传统民居伙房的共食意象表征
赵巧艳
(广西师范大学 漓江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6)
摘要:解读围绕伙房(火塘)所发生的共食行为背后的文化隐义是家屋空间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而且不同文化情境下的研究结论也丰富多样。侗族传统民居中的伙房深刻揭示了民居中共食现象表征的文化内涵,它传递的是一种以共食与分食行为表征的本家与分家意象,并且成为区分成员亲疏远近的一种行为准则,同时又以本家与分家的界限重塑着家庭内部与家庭之间的社会关系。
论中国汉族传统观念对台湾地区原住民身份取得的影响
田 海
(西北大学 法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9)
摘要:台湾原住民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当前台湾地区的相关法律规范给予了原住民特别优待和扶持,使得原住民在法律上享有一系列特殊待遇。因此,如何判定原住民身份成为一个重要问题。现行的台湾地区“原住民身份法”中原住民身份的认定标准受到中国汉族传统“男尊女卑”、“汉优原劣”等思想的影响,采用了“血亲加姓名”主义的模式,不但歧视了原住民妇女,也侵害原汉婚姻子女的平等,更是违背了民族平等的要求。
关于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的几个问题
蒲 跃1, 谷 家 荣2
(1. 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 科研处, 云南 昆明 650091;
2. 云南师范大学 哲学与政法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全文同)建设是新世纪一项富有开创性的民族工作实践。利益共同性和意义共同性创建以及切合在这两个双重要素上的社会机会的恒有是深刻认识和创建示范区的关键切入点,它直接关涉实质性建设示范区的科学理念的形成。民族国家只有把边疆民族利益共同性和意义共同性的构造行动切实整合到创建示范区的具体实践行动中,根植性创造边疆民族合理化享有国家边疆政策制度的社会机会,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格局才能成为事实。
司法上的非犯罪化及其中国实践
贾学胜
(暨南大学 法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2)
摘要:司法上的非犯罪化是指在刑法关于具体犯罪的罪刑规范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司法机关通过刑法适用活动,不将该行为以犯罪论处的措施。作为一项刑事司法政策,司法上的非犯罪化对刑法的解释和适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我国,司法上的非犯罪化具有刑事法上的根据。其实践的重要途径是追诉上的非犯罪化和审判上的非犯罪化,前者是指在立案环节和审查起诉环节终止追诉程序,对犯罪作程序上的无罪处理,后者是指审判机关通过重新解释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将原来以犯罪论处的行为作实体上的无罪认定。
商标间接侵权之制度辨明及其独立地位
——写在中国《商标法》第三次修订稿颁布之初
谢雪凯
(西南政法大学 民商法学院, 重庆 401120)
摘要:中国《商标法》第三次修订正式确立“商标间接侵权”制度,以加大对商标专用权的保护力度。比较法上,美国“因伍德案”所确立的构成要素对认定商标间接侵权具有借鉴意义。但商标间接侵权与共同侵权制度存在主观要件、因果关系及诉讼方式的不同。在知识产权体系内部,商标间接侵权与版权、专利间接侵权制度除了调整对象不同外还存在数项显著区别,应予以区分。
当事人的陈述证据排序论
——新《民事诉讼法》第63条之审视
王晓利
(西南政法大学 法学院, 重庆 401120)
摘要:民事诉讼立法中,当事人的陈述是一种证据方法。但我国关于当事人的陈述规定简陋模糊,导致程序虚空,不仅法律规范相互间存在逻辑性冲突,而且对当事人的陈述补充性存在误读。基于上述三个角度的分析,将制度构建如此不完善的当事人的陈述置于民事诉讼证据种类排序的首位,有违诉讼法理及逻辑规律,应将当事人的陈述置于证据种类排序的末位。
古代印度佛教瑞像的生成研究
蒋家华
(四川大学 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44)
摘要:古代印度佛教瑞像的生成经过了漫长的历程。一方面,从汉译佛典考察,关于优填王或波斯匿王的造像传说为瑞像的生成提供了一条基本线索;另一方面,从考古角度看,古印度佛传图中对释迦角色的圣化与凸显,为瑞像的生成提供了另一条线索。其中佛传图中的释迦八相图对瑞像的生成起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佛教信徒圣地巡礼的行为对瑞像的催生与崇拜亦有特定的影响。
从地域文化看葛氏家族对江苏道教的贡献
韩玉胜
(南京大学 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23)
摘要:家族传承与道教息息相关,葛氏家族是江苏历史上的一个传统奉道世家。其迁入江苏后,以葛玄、葛洪、葛巢甫为代表的家族成员通过自身努力以及熔铸师承、姻亲以及官宦等各种社会关系建立起广泛的道脉关系网络。他们对早期道教资源进行了整理、消化和创新,在魏晋这一早期道教发展重要过渡期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促进了道教在江南地区的理论演进和实践发展,同时也对道教以后的发展走势产生了深刻影响。
“原生态”的理论建构与质疑
——兼论民族文化的保护
王贤全
(九游体育(中国)官方网站,JIUYOU SPORT 民族文学研究所, 云南 昆明 650034)
摘要:“原生态”是针对人类今日所面临的深刻危机进行反思而提出来的一种价值理念。由于这种理念在理论层面上脱离了“以人为基点”的视野,有着概念模糊性、内在的逻辑矛盾和自身的伦理悖论;在实践层面上,以此作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路径之一,“原生态”理念有可能会侵害文化持有者的权益,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有效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
熟人社会背景下非正式制度的运行机理探析
李灿金
(中国人民大学 社会与人口学院, 北京 100872)
摘要:非正式制度的有效运行依赖于外在的熟人社会环境,其内在独特的运行机制决定了非正式制度持久稳定地发挥作用。在社会流动较小、成员彼此熟悉、社会同质性较高、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结紧密的社会环境下,非正式制度依然是社会控制的有效手段,是增进社会整合、规范个体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中间力量。
科学话语下的史学艺术论
——1950~1980年代大陆史学观念探颐
李 席
(华东师范大学 历史系, 上海 200241)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意识形态化唯物史观全面主导中国大陆史学界,历史科学话语取代了史学自身的理论思考。这种状况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发生转变,其间个别学者试图从美学或诗学角度对历史学性质的探讨,不仅超越了科学话语的限制,也与80年代相关讨论的人文精神相沟通。深入考察1950~1980年代大陆科学话语下的史学艺术论,对重新理解20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观念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略论十六国时期的疆域变迁
魏俊杰
(复旦大学 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上海 200433)
摘要:史学界对中国历史上疆域理论的研究已有很大进展,但不同历史时期内各政权疆域动态变迁的理论问题仍待解决。十六国时期各政权疆域常有变迁,通过研究这一典型的分裂割据时期的疆域变迁,可为疆域理论的探讨提供新的视角。从权力与空间的关系来看,十六国疆域的变迁是当时不同政权核心权力在空间上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这主要取决于不同政权核心权力的强弱及各政权核心区所处的地缘政治空间的不同。
宋代民间的包买行为
何和义
(华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1)
摘要:包买行为是商人与生产者提前达成购买协议,待生产完成后再将产品购买的经济活动。宋代民间已经广泛出现包买行为,对生产的专业化和商品化、民间商业资本和商业信用的发展都有所推动。在宋代民间包买行为中,商业资本与产业的结合处于松散状态,并受到官方包买行为的挤压,对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有限。
地缘博弈与地缘跨越
——云南近现代史理论问题探索
杜玉亭1, 欧阳洁2
(1. 云南省社会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34;
2. 云南省社会学院, 历史文献研究所 云南 昆明 650034)
摘要:通过对云南近代历史巨变的标志与成因进行具体研究,可以概括出三个学理概念:地缘博弈;地缘跨越;地缘 全球化。进而对云南近现代的地缘全球化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地缘跨越阶段、阶级对抗阶段和合作发展阶段。
唐太宗与突厥
王文光, 王玖莉
(云南大学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云南 昆明 650091)
摘要:突厥是唐朝初年对唐朝发展影响最大的少数民族,突厥与唐朝的关系成为当时民族矛盾的主要方面。作为被各民族称为“天可汗”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处理与突厥的关系时, 以他宏才大略的政治智慧、刚柔并济的政治策略、主动出击的军事战略,有效地改变了唐高祖时期对突厥的战略方针,较好地解决了唐朝与突厥的矛盾冲突,使突厥不再成为对唐朝的威胁,从而为唐朝创造了一个较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北宋《诗经》学变革的文学渊源
戴 路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4)
摘要:北宋中期,《诗经》学在观念、标准和方法上发生了重要转变。这种转变与阐释主体的文学成就密切相关,体现出“文士解诗”的鲜明特色,以欧阳修《诗本义》和苏辙《诗集传》为代表:首先,文章家熟谙法度,擅长构架布局,对文本的自足性有充分认识,因此能“据文求义”,考察《诗经》的“文理”。第二,诗人善于体察人情物态,书写日常体验,因而能深入探寻作《诗》者的创作意图,实现古今“诗心”的融合。第三,文人们在创作中对《诗经》文句的引用和深化,促成了《诗经》学著作的最终成型。这构成了北宋《诗经》学变革的文学渊源。
苏轼三访文长老与嘉兴名胜三过堂
梁银林
(西南民族大学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三过嘉兴本觉寺,三访蜀僧文长老,三次皆题诗以记。两人的交往成为文坛与丛林流传的佳话,苏轼的题诗也以乡情与禅韵融合而感动众多僧俗,得以广泛流传。南宋后期据此在本觉寺修建三过堂,明清两代有过多次修葺重建,吸引了包括乾隆在内的文人前来凭吊吟咏,使之成为嘉兴名胜,延展并彰显了名人及其佳作的文化价值。
来源/作者:期刊部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