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祥研究员于2005年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从师著名人类学家郝瑞(Stevan Harrell)教授,获人类学硕士、博士学位。在西方受到了严格的学科训练,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回国后,又把西方的理论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在一起,开展了扎实的田野调查工作,在灾害人类学、环境人类学和艺术人类学的领域中具有一定的贡献。在近几年内,公开发表学术专著3部,合著1部,主编学术著作4部。在国家一级二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7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英语和日语论文5篇,发表其他论文40多篇;是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云南省委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奖状获得者,政协云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云岭文化名家,云岭学者。
一、灾害人类学研究
在灾害人类学的领域里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对泥石流、干旱、地震等灾害进行了深入的人类学田野考察,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灾害人类学的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并得到国内灾害学界和国际灾害人类学界的肯定,在灾害人类学的理论研究、灾害类型调查、防灾减灾应用研究、灾害研究方法论探索等方面都有重大的贡献。
第一,在灾害人类学理论方面,对西方的灾害人类学理论、系统生态学理论、环境人类学理论等进行了详细的梳理、研究和述评,并将这些理论应用与中国的灾害研究,发表了一系列与灾害研究有关的论文,包括《干旱灾害的西方人类学研究述评》(《民族研究》2016年第4期)、《灾害的人类学研究述评》(《民族研究》2010年第3期)、《灾害管理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及人类学思考》(《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第2期)、《什么是灾害?——灾害的人类学研究核心概念辨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11期)等。这些理论对于中国灾害人类学的理论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在灾害类型调查方面,对发生在中国西南的各种灾害进行了深入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如泥石流、干旱、地震等,发表了专著《泥石流灾害的人类学研究——以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8.14特大滑坡泥石流”为例》(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论文包括《关于泥石流灾害的人类学研究》(《民族研究》2008年第5期),《傣族社会和文化对泥石流灾害的回应》(《民族研究》2011年第2期),《傈僳族社区对干旱灾害的回应及人类学分析》,(《民族研究》2012年第6期)等。
第三,在防灾减灾和应用研究方面,发表了《防灾减灾的概念、理论化及其应用研究展望》(《思想战线》2015年第4期),完成了省院合作项目云南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服务,完成了《关于加强云南省防大灾备大灾能力建设的建议》,经过九游体育(中国)官方网站,JIUYOU SPORT的《智库要报》上报云南省委省政府,同时还撰写了《民族地区泥石流灾害防灾减灾政策建议》、《云南干旱灾害的应急和抗灾对策建议》等决策咨询文章,在灾害人类学应用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第四,在灾害研究方法论方面,撰写了《论灾害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发表于《民族研究》2013年第5期,该文被《新华文摘》2014年第2期全文转载。同时还发表了《干旱灾害的跨文化比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雾霾灾害的环境人类学研究理论和方法》(《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等,对灾害研究的人类学基本方法、跨文化比较和民族志叙事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推进中国灾害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在构建中国灾害人类学理论,解释灾害与文化之关系,探索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防灾减灾方法,都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在经过了近10年的跟踪调查之后,撰写和出版了第一部泥石流灾害的民族志专著《泥石流灾害的人类学研究——以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8.14特大滑坡泥石流”为例》(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不仅为民族学研究自然灾害、自然现象弥补不足,还为自然科学工作者提供了人文学科的基础理论,具有较大的科学价值,所有与灾害有关的学者、行政者和政策制定者都能够从研究中得到一些经验。
主持了与灾害人类学和防灾减灾有关的各种项目,包括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云南民族地区防灾减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批准号11XSH018),教育部重大项目“灾害人类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批准号W8113201),省院合作(云南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招标项目“云南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研究”(批准号YASS-ZD2013-1)等研究项目,主持完成了中日合作项目“腾冲抗战遗址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留学归国项目“自然灾害与文化变迁”,九游体育(中国)官方网站,JIUYOU SPORT重点项目“哀牢山环境变迁与可持续发展”等。
二、环境人类学和艺术人类学研究
李永祥研究员的环境人类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发展与人类的关系,环境变迁与生态韧性分析,生态传统知识与疾病观念等方面,出版专著《国家权力与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云南哀牢山区环境、发展与政策的人类学考察》,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版,发表了《彝族的疾病观念与传统疗法》,《民族研究》2009年第4期、《环境适应与宗教的象征意义》,《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环境の安全性をめぐる乡村发展と国家权力》(日文版),《关西学院大学先端社会研究所纪要》2012年第8号、In Search of Solvency: Changing Agricultural Governance in an Ethnic Minority Autonomous Region of Southwest China, Int. J. Agricultural Resources, Governance and Ecology, Vol. 6 (6),2007等论文,参与主编《新平县各民族的生态知识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版,对环境人类学及其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贡献。
此外,李永祥研究员还对艺术人类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该领域的研究如服饰、民间建筑、民间歌舞等没有停留在对艺术结构的分析上,而向更为广泛的国家权力、族群认同和人际关系领域里延伸,由此产生了新的视野和无限的思考空间。完成了专著《舞蹈人类学视野中的彝族烟盒舞》(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主编《花腰傣服饰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首届新平扬武彝族烟盒舞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等论文集,发表了《西方舞蹈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国外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传统的发明、销售与族群标志:以泰国东北部Isan 地区的排笙制作为例》(《学术探索》)2009年第2期),《舞蹈人类学与彝族民间烟盒舞》(《民族艺术研究》2012年第1期),对艺术人类学具有一定贡献。
三、国际交流与会议
曾应邀访问过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泰国等,参加过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届国际彝学讨论会、美国哈佛大学彝族地区发展论坛、美国亚洲年会、第三十届国际汉藏语言学会议、联合国乡村发展亚洲区十年评估会议、老挝高山地区可持续自然资源管理国际会议、红河流域民族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会议、阿诗玛国际研讨会、云南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国际学术讨论会、彝族古文献和传统医药开发国际研讨会、第16界世界人类学大会、西南民族学论坛、云南论坛等国内外会议等;主持彝族烟盒舞文化学术讨论会、花腰傣服饰文化学术讨论会等。于2013年8月21日—23日在昆明组织举办了“灾害人类学及防灾减灾国际学术研讨会”,2016年9月在昆明组织了《多学科灾害研究——昆明论坛》,会议对灾害人类学的学科发展和防灾减灾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