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是一个具有开放、包容精神的,善于汲取、富于创造、锐意进取的,拥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在伴随着苦难和艰辛的迁徙过程中,没有传统文字的哈尼族全凭强记博闻,一代传一代地传承着许多动人心魄、扣人心弦的宏大诗篇和古歌,这些传世口碑经典都气势宏大地反映了哈尼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个性,成为中华民族文苑百花园中的艳丽奇葩。哈尼族学者型作家、作家型学者赵德文,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现任云南省社科院墨江县哈尼文化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的赵德文同志,同时是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红河学院国际哈尼/阿卡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云南文艺评论》特约评论员、墨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成员、墨江县作家协会理事、《哈尼族口碑译注全集》副主编、《哈尼文化研究》主编、《墨江工会》编委。
他擅长诗词创作,尤其喜欢诗歌写作,笔耕不辍,作品颇丰。有诗歌、小说、散文、文艺评论、新闻报道及教学论文等作品在多种报刊杂志上发表近1000余首(篇)。赵德文现在担任云南省社科院墨江县哈尼文化研究所所长,所从事的本职是民族文化调查研究工作,可他并没有因为繁忙的工作而鲜有作品,而是在调查实践中采风并提升理论研究水平,取得丰硕的民族文化成果。
在哈尼族的礼仪中,出生、婚嫁、死亡是最重要的三个阶段,人的每一个阶段的生命都犹如花朵一样,将完成一次绚丽的绽放,称为“哈尼人生三朵花” 哈尼人生生世世与梯田相缠绕。依山蜿蜒的梯田,绵延不绝,大则数亩之广,小则桌面之狭,错落有致,占据山体的每一道缝隙,哈尼人在开垦梯田方面令人叫绝的想像力充分体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企盼生命的繁衍。
所以说:梯田农耕是哈尼文化的核心,哈尼人生三朵花是哈尼文化的特质;即哈尼文化是围绕着梯田农耕和人生三朵花所演绎的民族民俗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艺苑的一朵绚丽奇葩。
1972年5月,赵德文出生在明朝为恭顺州的碧溪古镇旁的那雷哈尼族村寨,自幼秉性聪慧,勤学有佳。自小在火塘边听着哈尼族民间故事长大的他,1992年7月毕业于思茅师范学校,自此踏上了教书育人的人生道路,他先后在原碧溪乡克曼小学、原碧溪中学(现联珠三中)教小学、初中,并在学校担任过村小校长、中学办公室主任、工会主席等学校职务。
2004年8月是赵德文的一个人生转折,是月调入新成立的墨江县哈尼文化研究所,自此,他由写黑板字转入广阔的民族文化调查研究天地;走村串户、广交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为朋友良师,捏笔梳理研究哈尼族文化,在哈尼族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灵魂感召下,游弋于民族文化的艺苑殿堂。
2008年6月起任职墨江县哈尼文化研究所所长,在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单位领导、同事的关心指导帮助下,赵德文始终认真履行民族文化研究岗位职责,做好研究所的组织管理工作,服务好研究所职工同事,组织和参与哈尼族文化的调查研究工作,以实际行动保护和传承哈尼族传统优秀文化,并对墨江县三张文化名片(哈尼文化、回归文化、双胞文化)提升促进旅游发展进行积极思考和文化研究,对县委、政府起到咨询、舆情、智库的作用,为“文化活县”、哈尼文化展示中心建设,民族理论研究示范建设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哲学社会科学而努力工作,荣获2016年度“墨江职工跨越发展学习创新先锋”称号。
一、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加强政治理论、法律法规、业务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以实现伟大“中国梦”推动民族文化研究工作,努力提高理论素养,提升思想境界,完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领域,不断提高工作能力。
在组织管理研究所工作中,不断探索工作思路和经验,提出“五个一”的工作思路(建设一支队伍、突出一个主题、推出一批成果、走出一条路子、成长一批人才),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生态大县、商贸旅游重镇、哈尼文化展示中心”战略,和提升打造“哈尼文化、回归文化、双胞文化”三张文化名片。在工作中求真务实,扎实工作,着力打造资政、舆情、智囊团和智库团队建设,为全县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出积极应有的贡献。
二、调查研究民族文化,为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做贡献
墨江县哈尼文化研究所自2004年7月成立至今,已有十余年的民族文化调查研究历程,赵德文作为第一批调到研究所工作的民族文化调查研究人员,亲历了研究所的成长历程,特别是自2008年6月担任研究所所长以来,团结带领研究所全体工作人员,建设一支工作敬业、业务精湛、具有较高思想素质的民族文化调查研究队伍;在实践工作中,赵德文以身作则,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蹲点扎根做民族文化调查和研究。通过十余年的努力,研究所创办了学术刊物《哈尼文化研究》(2005年6月创刊,至2015年12月已出刊总第42期,每期刊印600册,共发行24600册)。《哈尼文化研究》刊物十余年来免费赠阅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九游体育(中国)官方网站,JIUYOU SPORT、云南省民委、红河学院、红河州民族研究所、玉溪师院、普洱学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及普洱市十县(区)民宗局、墨江县属各部位办局、县辖乡镇、村委会以及中小学校,搭建了哈尼文化学术交流平台,极大丰富了墨江县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一)哈尼族历史上没有传统文字,所有文化知识都靠口耳相传。哈尼族博大精深的口传文化,涵盖了哈尼族的历史、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社会规范和生产生活知识技艺等内容;其形式有诗歌、祭词、神话、传说、故事、谱牒、传统歌曲、谚语等内容。墨江县哈尼文化研究所重视对哈尼文化的调查研究,从研究所成立之初就审视哈尼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多方寻求研究途径,向县委政府、普洱市民宗局、云南省民委等政府机构申报文化课题项目。在赵德文所长的带领下,研究所在2009年适逢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之际,向县委政府提出提升打造墨江哈尼文化设想,出版《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文化丛书》(共6本,120万字)作为县庆文化献礼,其丛书之《墨江哈尼文化概论》为三人合著文化专著,他撰写成果80千字,丛书之《墨江北回归线文化》任主编,在图书6本成果出版中,赵德文独立撰写完成成果累计达170千字;成果出版后,在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之际举办了《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文化丛书》首发式。
(二)积极承担省市县文化研究课题,通过省民委、市民宗局、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十余年来,研究所承担多个文化研究课题项目,赵德文所长均担任课题牵头人,积极推动民族文化研究,在工作中落实“三抓”( 抓组织管理、抓刊物出版发行、抓文化项目申报出成果)促进“五个一”(建设一支队伍、突出一个主体、推出一批成果、成长一批人才、走出一条路子)作为工作思路;特别是在国家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大环境下,积极申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项目,推出了《墨江哈尼族风情录》、《敬树盛典与文化生态》、《碧约人的社会变迁与文化适应》、《那雷豪尼文化实证探究》、《墨江少数民族文化普查汇编》、《墨江哈尼族埔玛兔文化和谐关系研究》、《文化适应与社会变迁——墨江哈尼族豪尼支系文化实证》、《文化适应与社会变迁——墨江哈尼族碧约支系文化实证》、《文化适应与社会变迁——墨江哈尼族白宏支系文化实证》、《血缘的青藤——墨江哈尼族豪尼父子连名谱系》、《中国哈尼族石头寨:岩子营》、《墨江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调查研究》、《墨江哈尼族民间故事集》等近二十部民族文化研究成果,其中《稻魂飘香》、《文化适应与社会变迁——墨江哈尼族豪尼支系文化实证》、《文化适应与社会变迁——墨江哈尼族碧约支系文化实证》、《血缘的青藤——墨江哈尼族豪尼父子连名谱系》、《凝视与思索——哈尼文化研究论》为赵德文的文化研究专著,发表和出版文化成果累计达3500千字。丰富的民族文化研究成果不仅成长了自己,并为县级开展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从2008年起,红河州人民政府委托红河州民族研究所收集、整理、编译《哈尼族口传文化译注全集》,全集规划搜集整理出版100卷,有神话、传说、故事、童话、寓言、笑话、谚语、格言、神话古歌、儿歌、情歌、山歌、风俗歌、史诗、祭词、咒语等内容,赵德文参加了《哈尼族口传文化译注全集》编译办组织的的哈尼文培训和多期业务培训,并担任《全集》的副主编,到2014年底,《全集》已出版第1—35卷,墨江哈尼文化研究所搜集整理提供的家谱50多万字,他本人提供20多万字成果;荣幸的是《哈尼族口传文化译注全集》被列为国家“十二五”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规划项目,其中于2009年12月出版的《哈尼族口传文化译注全集》(1—4卷) 荣获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待《全集》100卷出版完成,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人类记忆文化遗产”,届时,哈尼族将拥有第二项世界级文化遗产。
三、组织举办学术研讨,积极参与重大学术活动
在墨江县哈尼文化所工作十余年来,赵德文重视学术活动,搭建学术平台,创造学术环境、营造学术氛围。2005年4月,第五届国际哈尼/阿卡文化学术讨论会在中国云南墨江召开,赵德文承担学术会议筹备和召开的所有工作,有波兰、瑞典、英国、美国、日本、韩国、缅甸、越南、老挝、中国国内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社科院等10多个国家的40多个科研院所和大学的18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学术讨论会,学术活动以学术演讲和哈尼村寨民俗考察相结合,学术研讨期间收到国内外专家学者提交的学术论文近百篇,学术研讨会结束后,对学术论文进行审阅编辑,并由云南民族出版社于2007年9月出版《第五届国际哈尼/阿卡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全书共336千字)成果,赵德文担任主编。
2014年11月,在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成立35周之际,赵德文所长筹备、组织、举办“弘扬传承、文化生态”为主题的哈尼文化学术交流大会。本次学术交流大会有来自云南省社科院、红河学院、普洱学院、红河州民族研究所等10余家研究院所和大学院校的8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学术活动以学术演讲和哈尼村寨民俗考察相结合,为专家学者提供了学术交流平台,共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学术探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10年10月、2012年10月、2014年10月、2015年10月,赵德文分别参加在玉溪师院举办的第二届、第三届、第四、第五届中国云南少数民族濒危语言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并提交学术论文4篇,在学术研讨会期间进行交流发言。
2010年11月、2014年11月,赵德文分别参加在元阳县、蒙自市举行的中国哈尼梯田学术大会,并提交学术论文3篇,在学术大会期间进行交流发言。
2016年6月,赵德文参加在腾冲市举行的云南特色集镇建设与管理研讨会,提交论文并在研讨会上进行题为《碧溪古镇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探究》学术发言。
2017年1月,赵德文参加在红河州蒙自市举行的哈尼族语言文字的使用与发展研讨会,提交论文并在研讨会上进行题为《语言守住村庄的乡愁——哈尼族语言文字发展简述》学术发言。
2017年2月,赵德文参加在玉溪市元江县举行的哈尼族罗槃国历史文化研讨会,提交论文并在研讨会上进行题为《哈尼族罗槃国历史文化功能实践》学术发言。
2017年3月,赵德文参加在楚雄市双柏县举行的云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并在研讨会上进行题为《唱英雄颂歌,传民族经典——国家级非遗哈尼族叙事长诗〈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的传承保护》学术发言。
四、加强队伍建设和研究所组织管理工作
以“建设一支队伍、突出一个主体、推出一批成果、成长一批人才、走出一条路子” 五个一为工作思路,以繁荣发展和丰富优秀民族文化成果为目标,研究所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民族文化研究工作。赵德文作为研究所的管理者,历来重视民族文化研究人才的培养成长,着重以研究所在职在编人员为基础,培养和团结关心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社会人士,建设墨江县民族文化调查、收集、整理和研究传统民族文化的队伍,开展多期提升业务素养,提高研究能力的专业技能培训,开放式建设起一支人员稳定,具有较高研究民族文化理论素养的研究队伍。
哈尼族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繁衍生活在墨江这片丰腴多情的土地上已经越千年,传承着哈尼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墨江县哈尼文化研究所以哈尼文化为主体,调查、收集、整理和推出哈尼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基础理论研究,重视应用理论探索,与国内外、省内外的研究机构和大学院校搭建研究平台,拓展研究环境,拓宽研究领域,丰富以哈尼族为主体的传统民族文化理论研究。以文化课题项目为支撑,推出了《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文化丛书》、《墨江哈尼族支系文化实证丛书》《墨江哈尼族文化丛书》等近30本研究著作,把研究所努力打造成“民族理论研究示范”和咨询、舆情、智囊团、智库建设的文化研究创新团队。
作者简介:赵德文,男、哈尼族,云南墨江人,1972年5月生,大学本科,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在《民族文学》、《边疆文学》、《民族文学研究》、《云南文艺评论》等刊物发表小说、诗歌、文学评论,出版散文诗集《第九根月光》,文学评论集《心灵的回声》,诗集《没有鸟的天空》《朴素村庄》《乡村稻谷》5部文学著作,出版民族文化著作《稻魂飘香》、《血缘的青藤》、《墨江哈尼族豪尼支系文化实证》、《墨江哈尼族碧约支系文化实证》、《墨江哈尼族文化概论》等6部,主编出版文化课题研究成果20多部。现任云南省社科院墨江县哈尼文化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
单位:云南省社科院墨江县哈尼文化研究所
地址:云南省社科院墨江县哈尼文化研究所(654800)
电话:0879-4238299 邮箱:mjhn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