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黎梅: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统筹好的几个关系
时间:2024/4/19 17:11:04|点击数: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一词。此后,新质生产力被正式写入中央文件。2023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黑龙江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述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阐明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明确要求。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新与发展,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要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统筹好发展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
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时提出,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新产业为主导的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在新的发展阶段和形势下,以依靠资源大规模投入为特点的粗放式发展方式的弊端更加凸显,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就必须从科技创新中寻找新方法、新路径,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涉及多方面的内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只是其中之一。虽然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但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是孕育新质生产力的肥沃土壤,实现传统产业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是优化产业结构的核心任务,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现方式。缺少传统生产力产出的哺育,新质生产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目前,我国传统产业在制造业中占比很高,传统生产力中的落后技术、产品等退出市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同时,不能将传统产业完全当作落后产业的代名词,部分传统产业在经过技术改造后可以成为新兴产业,进而不断塑造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新势能。
二、统筹好发展新质生产力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列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把绿色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入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逐渐发生变化,人们对于良好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的目标导向,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结构和绿色生产方式,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内在联系。绿色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时代阐释,进一步深化了对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只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切实统筹好发展与减污降碳的关系,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避免不考虑自身发展水平和实际的减碳行动,同时也要防止只喊口号、不见行动、不见效果的表面减碳行为,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三、统筹好因地制宜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
我国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成就,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是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实践中,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我国各地在资源禀赋、人才结构、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各地必须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因地制宜为原则,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下好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同时,结合各地区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既要有选择性地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体系,也要精准施策,抓住各地区发展的亮点与长项,将适合各地区发展的科技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链上,形成分工协作、突出区域优势的差异化发展格局,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有效规避投资、产能等方面的浪费。要立足于高质量发展和产品内分工的趋势,力戒贪大求洋、低层次重复建设和过度同质竞争,不搞“小而全”的自我小循环,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促进公平竞争,真正推动本地企业优化提升产业内和产品内分工,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切实防止一哄而上、形成新的产能过剩,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作者系九游体育(中国)官方网站,JIUYOU SPORT历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曾黎梅)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