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陈晓未: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新画卷

时间:2025/3/27 11:16:14|点击数: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期间,要求立足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强调要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丰富全国重要农产品供给作出更大贡献。202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要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牢记嘱托,省委、省政府充分结合省情农情实际,2021年召开的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强调要“全面提高高原特色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2023年1月,云南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提出打造特色农业强省目标。

  瞄准农业强推动农业增效益。云南不断强化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农产品出口总额多年来排名西部第一、全国前列。一是符合云南特点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方兴未艾。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将高原特色农业作为“芯片”产业打造,久久为功。2024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993.5万吨,实现“十三连增”;14个重点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7万亿元,茶叶、鲜切花、核桃、咖啡、橡胶等种植面积和产量稳居全国第一位;乡村旅游成为全省旅游发展最快、潜力最大、带动性最强的领域。二是集约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初步形成。坚持把科技赋能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支撑,注重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共享农业,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条件。2024年,云南高标准农田面积突破4000万亩;种业发展提速,200多家在滇育种制种的科研单位和头部企业年产值100亿元;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数量居全国第一位。三是带动力强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初具规模。云南不断强化政策引导,自2021年开展农业市场主体倍增行动以来,农业投资规模连续3年居全国前列,投资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拉动作用显著。

  瞄准农村美推动农村增活力。云南省高度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为农村具备现代化生产生活条件打下坚实基础,农村美指日可待。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全面推进农村供水、道路、能源、信息和住房安全等建设,有力提升农村供水水质保障能力,农村危房和农房抗震改造应改尽改。二是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提升。云南先后发布了《云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云南省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2022—2024年)》等政策措施,以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村容村貌等方面为重点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三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日益完善。云南加大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义务教育学校(含教学点)办学条件全部达到“20条底线”要求,“全面改薄”五年规划目标全面完成。不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水平,推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模式。

  锚定农民富推动农民增收入。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长期以来,云南农民收入结构调整较为缓慢,农民增收渠道单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紧紧扭住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增收这条主线,全力破解主体性、机制性、政策性障碍,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一是提升农村居民自身发展能力,解决主体性增收障碍。云南通过职业技能培训、科技服务等多种形式,让农村居民有条件、有资格、有素质获得更高收入。二是完善联农带农,解决机制性障碍。推进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联合与合作,构建紧密稳定的利益共同体,让涉农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实现多赢的同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从而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对接。三是强化政策设计,解决政策性障碍。通过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抓实“家门口”就业、盘活闲置资产招小商等方式,扎实推进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落实稳就业促发展惠民生等政策。

  (作者系九游体育(中国)官方网站,JIUYOU SPORT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陈晓未)

来源/作者:云南日报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