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黄颖琼 | 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体系:生成逻辑、主要构成及显著特征

时间:2024/8/12 11:22:55|点击数:

  【提要】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体系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其形成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理论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的现实场域,主要由政治性话语、本质性话语、目标性话语、战略性话语、主体性话语、价值性话语、根基性话语、立场性话语、传播性话语、信息性话语、路径性话语、国际性话语十二个方面构成。内容的丰富性、结构的严密性、立场的人民性、呈现的时代性、视野的国际性、表达的多样性是其显著特征。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  话语体系  文化领导权  文化主体性  新的文化使命

  【作者】黄颖琼,九游体育(中国)官方网站,JIUYOU SPORT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逐步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学者们从历史、价值、实践的维度把握其生成逻辑,从理清根脉、价值引领、夯实根基、开放包容、人民中心等方面理解其核心要义,指出这一思想具有汲取文化思想资源、构建文化思想体系、推进文化思想发展、以服务人民为价值依归的显著特点。2023年10月,党中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学者们从以下角度进行了研究、阐释:一是从生成溯源角度来看,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百余年探索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二是从意义价值角度来看,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化领导权、文化指导思想等多个方面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三是从科学体系角度来看,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涵盖文化建设的方向、目标、道路、原则等重要方面;四是从实践要求角度来看,提出要形成衔接转化、协同介入、理论传播、责任落实等机制,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学界对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关注于其产生、意义、体系、要求等方面。思想蕴含于话语之中并依靠话语传播,从学理层面看,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体系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这一思想的外在表达。探求其生成逻辑、主要构成、显著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话语体系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体系贯穿于历史与现实,融通于理论与实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的继承和创新,是对新时代文化建设伟大实践的深刻总结。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话语体系形成提供了理论支撑

  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并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及文化建设的基本话语在我国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中的弘扬、发展。比如:坚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的辩证关系原理,强调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又如:坚守“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提出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再如:坚持“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的世界文明发展规律,提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等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话语体系形成提供了丰厚土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也是推进话语体系创新发展的宝库。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体系正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文明的崭新创造。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国家治理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社会关系准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为人处世哲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续。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我国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倡导全球文明倡议,致力于同世界各国建立、发展友好合作关系,致力于支持世界人民的正义事业。最为重要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探究中国道路的深厚历史文明渊源,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质,提出“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命题,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强大生机。

  (三)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建设为话语体系形成提供了基本经验

  我们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一直把文化建设放在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推进文化建设进程中形成了一脉相承的系列文化观和与之相对应的“文化话语”,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体系的重要经验来源。比如:在阐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对“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 等话语的延续和升华。在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方面,“新的文化使命”实现了对建设“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话语的扩展与提升。同时,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体系也对党百年奋斗的精神特征进行了总结,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成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四)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为话语体系形成提供了现实场域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体系中一系列新概念、新范畴、新命题产生的源头活水。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以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使我们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新时代的新形势,以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深刻的文化自觉,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将文化自信纳入“四个自信”,提出“新的文化使命”这一重大命题,以“九个坚持”概括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两个结合”重大论断,深刻总结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明确文化建设方面的“十四个强调”,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推进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二、话语体系的主要构成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旗帜、道路、原则、目标等根本问题,也涵盖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网信、文艺、新闻、哲学社会科学、思政、文化传承发展等各个领域的谋划和部署,包含着一系列具有标识性、原创性、科学性、突破性的概念、范畴、命题,形成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话语体系。

  (一)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的政治性话语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政治保证,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最为核心的政治话语。“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加强理论武装是掌握文化领导权的题中之义和关键所在,必须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话语,也全面体现在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等话语中,强调“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讲党性”、“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等等。以上政治性话语,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具体表达,确保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

  (二)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本质性话语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本关系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互为条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理论,基于对新时代以强大的精神文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深邃的思考,精辟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根本要求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要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根本要求的高度认识自觉,转化为全力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高度行为自觉。

  (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目标性话语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走进新时代,迈上新征程,我国文化建设必须有新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重大命题,为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作了首次论述,指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刻总结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内涵。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又阐述了担当起新的文化使命所要坚持的原则,所要依靠的力量以及与实现民族复兴的重大关系等,使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一命题内容更加丰富,指向更加明确。必须重点强调的是,在这一重大命题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概念,与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并列形成新的文化使命,更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宏大的战略思维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战略性话语

  从我们党的光辉历程看,始终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至关重要,当前我们正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的历史交汇期,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更加突出。习近平总书记牢牢把握国家工作全局,从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着眼,全面审视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就意识形态领域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重大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指导和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用“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的话语,深刻指出意识形态工作的性质及其作用,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强调“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要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等,这一系列论述为我们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供了遵循。

  (五)坚持文化自信的主体性话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国国情推进文化建设,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守正创新,在继承中发展,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出发系统谋划和部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开创性提出“文化自信”“文化主体性”的重大概念,提出“两个结合”这一重大命题,实现了新时代文化建设主体性话语的全面发展创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用一系列话语阐释了文化自信的内涵及其重要作用。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结合”“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作出系统论述,通过“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等话语,深刻解析了“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支撑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体现文化主体性的内在运行逻辑。

  (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性话语

  面对社会上存在的多种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聚合”和“稳固”的功能,是把全社会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的精神纽带,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为民族文明进步、国家发展壮大凝聚起不竭精神动力,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论述、反复强调。具体而言,习近平总书记用“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来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进一步阐明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包含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以及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明确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强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等要求,激发起中华民族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的“精气神”。

  (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的根基性话语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在推进文化建设过程中,如何看待和运用传统文化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时代都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宏阔的历史视野、深远的战略眼光,对这一重大问题予以全面回答,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根基性话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因此,我们要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么传承好、弘扬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基于以上论述,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高度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另一方面,也高度重视历史文化的创新转化,强调“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这一系列的论述将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永续传承与发扬光大,使中华文明历久弥新。

  (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立场性话语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重要论述,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具体体现,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和对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懈追求。这一系列鲜明的立场性话语围绕着“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的政治自觉,强调文艺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创作,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在文艺创作领域,以“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等话语阐述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同样的,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也“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成果由人民检验,真正解决好“为什么人”这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

  (九)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传播性话语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明确提出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地位作用、职责使命、方针原则、实践要求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构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传播性话语。其中,着力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是最为核心的话语表达,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2016年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以及2018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对此予以强调。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一话语表达,包含着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包含着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这一目标,包含着“四力”之间的相连贯通、相互作用的逻辑关系,是习近平总书记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把握新闻传播趋向,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做好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的方法论和着力点。

  (十)建设网络文明的信息性话语

  从社会发展史看,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人类社会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加速演进,网络空间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新空间,正日益催生出网络文明的新型文明形式。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和科技前沿,引领和推动网络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此过程中形成建设网络文明的系列话语表达。比如:用“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这样精炼却极具分量的话语,阐述了互联网建设对党和国家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用“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这样贴近广大网民的语言,阐明了网络文明建设的价值旨归。对于如何推进网络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从“重点要解决好谁来管、怎么管的问题”、“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等多个角度阐述,引领我国网络文明事业不断发展。

  (十一)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路径性话语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协同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基本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并作出具体的安排、部署。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把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内容;2023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把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确立了新形势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明确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同推进的基本原则,彰显了党中央着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的坚定决心。此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等话语,从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文物保护、文旅融合、体育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安排、部署。

  (十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国际性话语

  不同文明之间并非孤立存在,冲突还是合作已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关切,世界文明面临方向性和战略性抉择。习近平总书记回望历史、展望未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提出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主张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用“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也是多彩的”“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等基于相互尊重的话语,阐发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发展大势,并提出“四个共同倡导”的全球文明倡议,以中国的诚意、智慧和担当,繁荣世界文明的百花园。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国际传播工作的形势与使命,科学把握中华文明传承发展规律,把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任务摆上突出位置,强调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指明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点和着力点,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宽广的世界眼光、包容的胸怀格局和高超的战略思维。

  三、话语体系的显著特征

  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体系既坚守好魂脉和根脉,又把握住新时与新势,在内容、结构、立场、呈现、视野、表达等方面都具有突出的特点,实现了对文化建设科学理论的精准表达、对人民领袖为民情怀和卓越能力的充分彰显。

  (一)话语内容的丰富性

  话语是理论的载体,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通过其话语体系的丰富性得以显现。曲青山就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论述概括为十一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笔者也从政治性话语、本质性话语、目标性话语、战略性话语、主体性话语、价值性话语、根基性话语、立场性话语、传播性话语、信息性话语、路径性话语、国际性话语十二个方面,梳理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话语表达方式,可见,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体系内容极其丰富,既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旗定向的根本性问题,也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各领域的路线图和任务书。

  (二)话语结构的严密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逻辑严密、自成体系,其话语体系也具有严密的结构框架,彼此衔接协同。深入了解其结构层次和定位、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是贯穿并统领整个话语体系的宏观层面话语。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担当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中观层面话语,表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功能价值、责任使命、战略安排、基本原则、根本立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微观层面话语,阐述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和路径方法,这些构成要素相互作用、融会贯通,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的完整体系。

  (三)话语立场的人民性

  习近平总书记善于把政治性、理论性、宣传性的话语转化为生活用语、群众话语,用人民听得懂的话语讲清楚文化建设为人民。比如: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对人民群众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火热生活和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也用了许多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话语,如:“要从娃娃抓起”、“要润物细无声”、“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等,这些大众话语的运用,使人民性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话语体系的一大鲜明特征。

  (四)话语呈现的时代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反映实践、立足实践、总结实践的伟大理论,时代性是其显著特征之一。其话语体系继承历史、反映现实、面向未来,用时代性新话语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时代之问,也呈现了明显的时代性特征。具体而言,其话语体系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进行了新提升,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进行了新诠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新提炼,提出了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方向、新闻舆论工作的新落点、网络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方向。原创性提出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文化自信、“第二个结合”、人类文明新形态等重大概念和核心命题,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具有原创性的科学理论及其所具有的巨大的时代价值。

  (五)话语视野的国际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放眼天下的世界担当和全球视野,拓展其话语体系的国际性,精准诠释了如何用国际性的话语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一方面,本着对人类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倡导者,提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正因为各国历史、文化、制度不尽相同,才需要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主张中华文化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强调要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善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增强中华文明生机活力。同时,要兼济天下,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学会用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话语,“把中国故事讲得愈来愈精彩,让中国声音愈来愈洪亮”。

  (六)话语表达的多样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无论是出席国际会议、出席党和国家重要会议,还是到基层调研,了解群众生产、生活,其语言表达都独具个人风格,充满语言魅力。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文化建设领域也有充分体现,用多样的表达让科学的理论入脑入心。习近平总书记善于用“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这样极其凝练、高度概括、具有强大力量的话语提纲挈领地表达;善于用“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的发问引人深思;善于用“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上,我们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必须取得全胜”的话语振聋发聩地警醒;善于用“望尽天涯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诗词抒发大情怀。话语表达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才能准确、贴切地服务于其思想表达的深邃内涵,也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话语运用能力。

来源/作者:《观察与思考》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