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桦:大鹤之舞——品读沈洋报告文学《白鹤滩上白鹤起》
时间:2025/3/13 10:05:06|点击数:
一、鹤之足印:《白鹤滩上白鹤起》续写磅礴大地时代传奇
“天上何人调玉烛,但知击壤乐时康”。2024年仲夏时节,沈洋先生的报告文学《白鹤滩上白鹤起》(原载《边疆文学》2021年第7期)荣获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颁发的第一届“秋白中短篇报告文学奖”,颁奖辞是:“沈洋的《白鹤滩上白鹤起》,以生动笔触回溯巨型水电站的前生今世,破解金沙江上的白鹤滩水电站建设腾飞的成长密码。作品叙事朴实,真实感人,有力汇聚和升华了新时代建设者勇于拼搏、甘于奉献的精神。”
要读懂《白鹤滩上白鹤起》,需要对沈洋报告文学系列作品“磅礴三部曲”有所了解。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报告文学作为一种真实记录和反映典型人物、事件或社会现象的文体,具有鲜明的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十余年来,沈洋持续关注乌蒙山贫困片区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金沙江下游四大水电站建设移民工作,创作了“磅礴三部曲”——《磅礴大地》《昭通:磅礴之路》《磅礴金沙》。《磅礴大地》《昭通:磅礴之路》以昭通乌蒙山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的时代巨变为主要内容,《磅礴金沙》描写了金沙江下游建设四座世界级大型水电站,用巨大的清洁能源实现西电东送,又兼防洪、生态保护和通航功能的百年梦想。《昭通:磅礴之路》《磅礴金沙》先后荣获“云南十大好书奖”。
评论家张永权称赞“磅礴三部曲”:“具有宽广深邃的视野,宏大纷繁的结构,雄伟壮丽的气势,引人入胜的感人故事和精美的文学语言。加上别有风味的‘沈洋叙事’,为我们伟大的时代和人民献上了一部讴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不改初心的史诗性作品,是一部具有史诗品格、文学记忆的磅礴书写。它不仅是沈洋个人文学创作攀登高峰的三部力作,也是中国文坛当代长篇报告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
《白鹤滩上白鹤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位长期扎根基层、记录时代的现实主义作家一脉相承的精神接力与信念赓续。
二、鹤之缘起:白鹤滩飞来吉祥鸟
“我有所爱鹤,毛羽霜雪妍”。沈洋与鹤,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不解之缘。他生长于昭通市昭阳区大山包,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少年和部分青年时代。“翱翔一万里,来去几千年”的鹤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仙禽、神鸟、祥瑞之物,具有“饥不啄腐鼠,渴不饮盗泉”的高洁操守与气节。没有受到现代工业污染的大山包是世界上最大的黑颈鹤越冬栖息地,在《磅礴大地》中,沈洋一往情深、充满诗意地描画了黑颈鹤之美。沈洋作为昭通作家群的一只“黑颈鹤”,始终热爱与坚守文学的精神高地。青少年时代的沈洋,或许憧憬过有那么一天,就像家乡美丽的黑颈鹤,在文学的天宇自由翱翔。
要读懂《白鹤滩上白鹤起》,先得简要了解一下白鹤滩水电站。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的白鹤滩水电站,总装机规模1600万千瓦,为世界最大在建水电站,引领水电进入单机“百万千瓦时代”,是十三五收官、向十四五跨越的国家重点工程,是打赢蓝天保卫战、共抓长江大保护的重要支撑性工程,是中国水电引领全球的闪亮名片,是当之无愧的新时代大国重器。白鹤滩水电站为金沙江下游四个水电梯级——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中的第二个梯级,坝址位于四川省宁南县和云南省巧家县境内,坝址控制流域面积占金沙江以上流域面积的91%。正常蓄水位825m,总投资1778.89亿元。涉及四川、云南两省移民近10万人。白鹤滩水电站主要功能:发电为主,兼顾防洪、航运,并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白鹤滩水电站创造了六项世界第一:单机容量100万千瓦居世界第一,圆筒式尾水调压井规模世界第一,地下洞室群规模世界第一,300米级高坝抗震参数世界第一,首次在300米级特高拱坝全坝使用低热水泥混凝土第一,无压泄洪洞群规模世界第一。
2021年6月28日,在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安全准点投产发电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电:
“白鹤滩水电站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是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你们发扬精益求精、勇攀高峰、无私奉献的精神,团结协作、攻坚克难,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做出了贡献。这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
认识了国家重大工程白鹤滩水电站,也就懂得了创作《白鹤滩上白鹤起》这篇报告文学的难度和压力。正如沈洋在《吾用吾笔绘白鹤——<白鹤滩上白鹤起>创作谈》中所述:“我觉得突然有一块大石头压在头顶,感觉喘不过气来。要写好世界超级水电站建设和移民工作,殊为不易。要在短短两万字以内写好一座超级水电站的‘前世今生’,就像在鸡蛋壳上画千里江山,如微雕般艰难。”
沈洋顶着压力接受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因为使命担当,作家有责。
笔者曾在《作家对时代的担当》一文中写到:“文学家的责任是反映社会生活,描绘时代巨变,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文学的责任与生俱来,每一位写作者责无旁贷,责任意味着使命和担当。每一位作家都应该具有担当意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者,应该是当下生活的深入体察者和这个时代的热情代言人,应该具有关注时代、干预生活的鲜明现实品格和强烈入世情怀。作为时代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当代作家不应该逃离或漠视现实,钻进象牙塔内孤芳自赏、无病呻吟,作家要勇担使命,守土有责,把握时代脉搏,唱响时代主旋律。”
一位新时代的作家,他的使命是什么?沈洋的回答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作为一位新时代的作家,理应责无旁贷肩负起记录时代,为时代立传;反思时代,为时代发声,主动承担起立誓言、为民生,著文章、画时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时代进步鼓与呼的重要使命。”
正是因为具有关注时代、干预生活的鲜明现实品格和强烈入世情怀,沈洋用深入扎实的采访,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吃苦耐劳的韧性,准确把握新时代的脉搏、唱响新时代的旋律,通过提炼主题,悉心选材,合理剪裁,巧妙布局,生动刻画再现了重大事件,塑造了主要人物,以翔实数据和专业知识作为支点,呈现了白鹤滩水电站的成长之路和文明密码,写出了水电人勇立中国式现代化潮头的时代风流,真实生动地讲述了移民搬迁的系列故事,圆满完成了《白鹤滩上白鹤起》,做到了书写人间正道、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力量,获得了读者及专家的认可与赞赏。《白鹤滩上白鹤起》获得首届“秋白中短篇报告文学奖”,实至名归。
2万余字报告文学《白鹤滩上白鹤起》从酝酿、构思、采访到创作,花了半年多时间,凝聚了作者辛勤的汗水与心血。沈洋说:“唯有这样一种认真严谨的态度,才对得起万千水电建设大军,才对得起那些被淹没了土地和房屋的十万移民。”
三、鹤之腾飞:高峡出平湖,当惊世界殊
面对白鹤滩水电卷帙浩繁的文献资料,面对众多的建设者和搬迁户,何从下手,怎样取舍?
首先是深入基层、实地采访,“感受建设者和人民群众把奇迹写在雄山大水之间的时代脉动”(沈洋,获奖感言)。即将踏上白鹤滩水电站——这座世界第二大、在建世界第一大水电站十年崛起的采访之旅,沈洋心中充满期待,难抑兴奋与激动之情。
辛丑年的阳春三月,沈洋不顾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前往金沙江峡谷中已然是烈日炎炎的巧家县,深入白鹤滩水电站施工区采访,与三峡公司的管理者和工匠座谈,同工地上的建设者对话,到地下厂房探秘。到巧家县北门安置区、金塘镇双河社区、蒙姑社区乡盘二组和十里坪安置区等地探访、感受移民在搬迁过程中经历的酸辣苦甜以及白鹤滩水电站建设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
《白鹤滩上白鹤起》立意高远,主题深刻,数据翔实,内涵丰富。全文分为《党旗插在白鹤滩》和《水下的老家我们搬到水上去》两个部分,前一个章节主要是探寻、追溯白鹤滩水电站的成长历程,“以文学的笔触报告,以报告的形式科普”;后一个章节主要是描画、讲述移民搬迁挂钩干部的无私奉献、艰苦努力和搬迁群众舍小家、顾大家的心路历程与家国情怀。
《党旗插在白鹤滩》比较难写,如果不交代清楚白鹤滩水电站的来龙去脉、地位作用,文章将会失去立足之本;如果连篇累牍堆砌重要数据和材料,读者将会感觉像是在看大事记和工作总结,味同嚼蜡。沈洋选取不同的建设者、亲历者、见证人作口述,使得白鹤滩水电站这只“大鹤”从孕育、成长到腾飞的历程真实可信,既有厚度、深度,也有质感、温度。
沈洋的文风,质朴刚正,沉稳大气;沈洋的文字,干脆利落,凝练有神,总是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景物、人物的生动风貌。
《党旗插在白鹤滩》开篇对金沙江沿岸风物的描写,令人如置身画中,心旷神怡:“金沙江边的香蕉树上,已结了一串串翠绿、饱满而诱人的香蕉。巧家县的招牌水果芒果,其树众多,沿路可见,也以葳蕤之势蓬勃生长。尤其那火红的木棉花,更是红得如霞,红耀天边。”
短短数行的描写,为即将开启大幕的白鹤滩水电传奇营造了一个活色生香的大舞台。
十三年前的白鹤滩是什么样子呢?沈洋写道:“当时,白鹤滩未开发,尚处于原始状态。一江黄汤呼啦啦咆哮而来,大有吞噬万物之气势,人站在江边,即使江涛不怒,岸上人早已感觉到了一种巨大的威慑和震撼。”
既写出了金沙江的声势与气势,也与白鹤滩水电站建成后金沙江水变清形成对比与照应,同时更反衬出白鹤滩水电站建设者无惧带给人类巨大威慑的金沙蛟龙,利用人类的智慧与科学的力量将其征服、使之为人类造福的勇气与能力。
沈洋用一个段落写出了白鹤滩历史的沧桑以及今日的巨变:“金沙江两岸的大山,巍巍如巨龙,以磅礴汹涌之势在堂琅大地摆开阵势。沿着这段金沙江,从汉代至明清时期,盛产于古堂琅的铜银制品,就是从金沙江的右岸,沿山崖开凿绝壁小道运抵江边,再沿江而下,顺长江和运河入京的。这条银铜古道,不知累倒了多少人马,演绎过几多悲欢离合之动人故事。古人应该没有料到,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金沙江下游河段竟然成了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四座世界级巨型水电站的落户之地,四座电站截流成湖,首尾相连,成为祖国西南地界点缀的绝美珍珠链,散发出令人喟叹之光芒。”
把大山喻为巨龙,为大山注入“磅礴汹涌之势”“摆开阵势”的生命与活力,将四座水电站喻为首尾相衔的“绝美珍珠链”,使得用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巨无霸建筑物成为劳动者创造的艺术珍品。
《党旗插在白鹤滩》以“党旗”做指引,串联起一个个砥砺奋进、勇毅前行的大国工匠、一线施工人员和管理者艰苦奋战的身影。支部建在班组,各个基层党组织合力攻坚,拧成一股绳。虽说现代施工技术和先进设备替代了大量工人,人,依然是大国重器的核心力量。沈洋写道:“没有党的定海神针般的坚强领导,没有各级基层党组织作为坚强的战斗堡垒,没有每一名共产党员螺丝钉样的钉子精神,没有坚定的信仰的力量,是不可能坚持下去的,也是不可能如期完成的。”
白鹤滩水电站施工区,沈洋走进建设者队伍中间,用心聆听他们用心血和汗水浇筑的建设者之歌。长年累月在山肚子里工作,远离城市舒适的生活圈、文化圈,需要克服物质、精神的重重困难,但总要有人挺身而出、负重前行。沈洋借机电安装项目部部门主任、第五党支部书记康永林之口写道:“他们每一个人都要克服很多矛盾和困难。是什么支撑他们在工地上长期工作?我想了很久,应该还是一种担当和责任吧!”
“正是有水电建设者十年磨一剑的艰苦付出,才有了今天傲视群雄的白鹤滩大坝,也才成就了中国水电建设在当今世界的领先地位。而这些正是我创作《白鹤滩上白鹤起》的兴奋点,因为它代表了几代水电人的创造,更凝练成了中国水电人的精神图腾。”(沈洋创作谈)
四、鹤之故乡的原住民:舍小家,为国家
水电站建设,移民是基础。评论家刘永松在《磅礴之笔磅礴气势——读沈洋<磅礴三部曲>》一文中写道:“一部迁徙史,是一部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同舟共济、协同发展的伟大历史。《磅礴金沙》的主题之所以深刻、悠远,正是写出了为国家舍小家的家国情怀。”
对于非水电系统的普通读者来说,《水下的老家我们搬到水上去》这一章节无疑更加接近他们的生活领域和阅读期待。
历史巨变中普通民众的心灵轨迹和感人事迹,恰恰最能映射时代精神。沈洋尤其善于用生动传神的情节和细节塑造人物、营造氛围,提升作品的文学品位和审美价值。
小碗红糖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74岁的老党员万兴全是《水下的老家我们搬到水上去》这一章节的“男一号”,这不仅因为他是当地德高望重的老党员和省级非遗传承人,还因为他也是移民搬迁的楷模,搬迁后他的损失远远超出了一般人,因为白鹤滩水电站下闸蓄水后,老万倾尽心血修建的红线内榨糖作坊和种了一辈子的甘蔗地都将被永久淹没。尽管如此,心胸宽广、襟怀坦荡的万兴全还是带头动员群众搬迁,先是召开了党员会,后又带着村里的全体党员在党旗下宣誓。他的口号是:“不管哪天搬,都要坚决搬!”他的移民安置房上,党旗飘飘迎风招展,那是信仰的旗帜。对于搬离故土家园这件事,老党员万兴全是这么看的:“白鹤滩水电站建设,是国家战略的需要,作为地道的白鹤滩人,要搬离自己的家乡,肯定是舍不得的,但我们还得听党的话,还得支持政府的重点工程建设啊!”文中画面感很强的情节、细节,让热爱小碗红糖制作技艺,责任心很强且为人热情、诚恳、细心、周到的老党员万兴全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最动人的一幕,是万兴全把党旗插在搬家的车上:“搬迁的当天,上车要走了,我又返回老糖坊,把摆在地上的5个糖碗捡来收起。党旗杆断了,我把党旗拿进屋来,我向白鹤滩的孟书记请示,我想把党旗插在搬家的车上,让党旗高高飘扬。”这一段,把老万告别衣胞之地的不舍和一切行动听党指挥的决心,写得感人至深。
沈洋写道:“正是有万兴全、邓永春等基层党员群众的引领,才有了十万移民支持白鹤滩水电站建设的强大力量。这就是中国人民,这就是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顺利建成的强大基石。也正是这些源自他们心底的朴素表达,激发了《白鹤滩上白鹤起》的创作灵感。”
有名言道:“只有曲折起伏的道路,才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如果搬迁户都像万兴全那样识大体、顾大局,就不会有移民干部迎难而上,克服千难万险,锲而不舍,拼尽全力工作的故事。
与先进典型万兴全全然不同,生性彪悍的杀猪匠张仕忠是十个娃儿的爹,生活负担很重,他不仅赖着不搬还放出狠话:“如果整不好,我要杀三人,一个公安,一个乡政府的,一个挂包干部。”面对他手中那把寒光闪闪的锋利的杀猪刀,没有人能够做到面不改色心不跳。面对这块硬骨头中的硬骨头,年过半百的移民干部张奎以心换心,不厌其烦地给张仕忠讲政策、做工作,并通过正常渠道帮他争取应得的移民补偿,“通过点点滴滴的交往,死磨硬缠,才和他成了朋友。”在张奎的不懈努力下,老大难张仕忠终于搬了家,住上了500平方米的大房子。
移民搬迁挂钩干部,也是沈洋在《水下的老家我们搬到水上去》这一章节中着力塑造的人物群体。
张奎与他的队友,长年走村串户,饱受风吹日晒。他们以村为家,夙兴夜寐,常常从清晨工作到夜间十一二点。
挂钩干部李国明说:“总之,这个搬迁工作,太难了。”一句“太难了”,饱含了多少移民干部历经的艰难、曲折、操劳、辛酸。
巧家县司法局副局长、白鹤滩片区移民临时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黄功堡说:“在搬迁过程中,我们的移民干部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汗水。”
移民工作做得好,搬迁户铭记在心。患有腿疾的李文发老人入住新房时是张奎把他背着进家的。沈洋采访完李文发准备离开时,“李文发老人很费劲地站起身来,走到堂屋正墙边的柜子上,拿了一包绿茶,蹒跚着碎步挪出门来,直往张奎手里塞,张奎一直推脱拒绝,但没用,架不住老人的热情,只好接了下来。”
这些细致入微的画面,展现了移民干部与搬迁群众之间的深情厚谊。
不仅是挂钩干部,搬迁工作攻坚克难阶段,县里、镇里和村组干部夜以继日艰苦卓绝加紧工作,付出了极大努力,战胜了重重困难。
典型人物塑造得好,《水下的老家我们搬到水上去》的“魂”就立了起来。沈洋在报告文学创作中运用小说和散文笔法,让人物成为点睛之笔,成为亮点,让“小我”与“大我”、“小家”与“大家”有机结合,互相映衬,这也是擅长写小说的沈洋的文学功力所在。
白鹤滩水电站建设者、挂钩干部和移民群众为大国重器的崛起而付出的牺牲和奉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的动人故事,通过沈洋这样有责任、有担当的中国作家的书写,永载史册,光耀千秋。
五、鹤之愿景:把光荣与梦想镌刻在磅礴大地上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白鹤滩水电站第一批机组开启按钮,成功发电,创造了人类水电史上又一奇迹。
《白鹤滩上白鹤起》尾声,沈洋豪情满怀地描绘了一幅白鹤高飞起舞的画卷:
“最绝的一道奇观,从来没有海鸥飞临的巧家,白鹤滩,竟然飞来了一群白色的海鸥,还有白鹭、白鹤等等,成天群鸟戏水,燕舞莺歌。似在彩排,似在等待,七月一日,党的生日那一天,白鹤滩首批机组发电,点亮一汪江水,照耀一方群山。”
“白鹤滩不只是一座超级水电站,它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更是一种敢于创造、甘于奉献的水电建设和移民精神的升华。”
“大国重器白鹤滩,志在必得,必将抢滩世界一流高地。”
作为新时代、大时代的忠实记录者,文学“白鹤滩”的辛勤耕耘者,沈洋说:
“山川江河的变化就是岁月的痕迹,人心的冷暖起伏就是时代的变化。而我手中的笔,正好充当了记录这个时代的光刻机,我愿意为留下这个时代的印迹而努力。”
生长于乌蒙山的作家沈洋,他心中的乌蒙精神,是一种不惧艰险、不畏牺牲、敢于担当、直面问题、勇往直前的拼搏进取精神,他以乌蒙精神引领文学创作,奉献了一系列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的现实主义力作、佳作。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走出仙鹤故乡的作家沈洋,乘着文学的翅膀飞向梦想的天空,他看到磅礴大地气象万千、风光无限。
更新更美的白鹤滩,正等待着他去书写。
(柏桦,傣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九游体育(中国)官方网站,JIUYOU SPORT。)
来源/作者:《边疆文学》2025年第1期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