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新质生产力与澜湄职教合作的融合与发展
时间:2024/4/8 16:27:03|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New Quality of Productivity)是基于颠覆性技术和新要素条件的现代化新概念,它强调传统工业化经济增长方式向新型工业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一概念的核心在于技术革新、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旨在推动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重塑了生产方式,也重新定义了劳动者的技能需求,已成为推动当今经济社会产业革新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面对新质生产力的兴起,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应势而变,以满足新兴经济结构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在澜湄区域这一重要的经济合作平台上,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和发展对于维持区域经济的活力和增长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的持续繁荣。
一、新质生产力的融入与职业教育模式的转变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包括创新性、质优性和先进性。它要求高素质的劳动者、劳动资料的革新和劳动对象的拓展,这为高等职业教育在技能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其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更高素质的劳动者、与时俱进的劳动技术、全领域拓展的劳动对象,都迫切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在高水平技能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发挥龙头作用,全面引领国家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首先,职业教育需要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从单一的专业技能培训转变为培养具备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意味着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授专业技能,还要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快速变化市场的灵活性。
其次,专业布局结构的优化是职业教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另一关键环节。职业教育机构需要紧跟产业发展和技术变革的步伐,及时调整和更新专业设置,加强与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建设,如智能制造、新能源、信息技术等领域,以满足市场对新型技能人才的需求。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要求职业教育与业界深度合作,共同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通过产教融合,职业教育能够更好地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和区域发展相结合,实现教育与产业的良性互动。
此外,职业教育的区域化、国际化发展也是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职业教育不仅可以引入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还可以将中国职业教育的优秀成果推向世界,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为确保这些改革措施的有效实施,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至关重要。同时,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加强也是推动职业教育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通过这些综合性的培育和发展,职业教育将能够更好地适配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二、新质生产力时代的职业教育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重大部署为统领,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需协同创新,共同推进职业教育的现代化。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提升云南职业教育(含技工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云南省职业教育提质效实施方案》,旨在通过实施“332工程”,在3年左右的时间内建设100所优质职业学校、100个优质专业,并每年开展不低于100万人次的职业技能培训。该方案着重于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教育类型定位,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吸引力,从而有效提升全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云南省的“3815”战略发展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云南省职业教育提质效实施方案》的实施,通过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规模,将有效促进云南省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满足产业升级需求,推动经济增长。方案强调产教融合,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促进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链竞争力提升,助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同时,方案通过提供广泛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此外,方案还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云南省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吸引国际人才,推动文化和经济的交流合作。该方案对云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面的积极影响,为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目标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在改革过程中,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是关键策略,它们有助于打破长期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优化教育类型定位,并推动教育体系的综合改革,这些措施对于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战略具有深远的意义。面对种种挑战,关键在于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不一以及与劳动市场脱节等问题。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协同创新
新质生产力的兴起,正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澜湄区域职业教育的转型,此类协同创新,要求教育体系必须适应新兴经济需求。
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不一和与劳动市场脱节。部分国家和地区在职业教育上的投入不足,导致教育设施和师资队伍薄弱。同时,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高技能培训不足,难以满足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技术革新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日益凸显,快速的技术进步要求职业教育更新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性。教育体系需具备灵活性,教师培训和学习方法需创新,以适应技术变革和市场新需求。
首先,需要对教育资源进行更加公平地分配,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确保所有学生都能接受基本适配教育。课程内容的更新强调了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以培养学生面对快速变化市场的适应性和创新能力。其次,提高教育质量需要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更新课程内容以及加强师资培训来实现,特别是在交通欠发达地区,这些措施尤为重要。教学方法的创新,如项目式和协作式学习,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技能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融合,特别是在线学习和虚拟实验室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为学生提供了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机会,增强了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此外,为了解决教育与劳动市场之间的脱节,教育机构应与行业紧密合作,定期评估和调整课程设置,以确保学生所学技能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同时,为了适应全球化的趋势,职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这将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参与竞争。在保持和发扬本土文化和技能方面,可以通过将地区特色融入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中来实现。这不仅有助于传承和保护地区文化,还能增强学生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感。其中,加强跨国合作至关重要,澜湄区域各国间通过教育资源共享和跨国合作,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质量的均衡发展,并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广阔的交流平台。这些措施协同作用,使得职业教育能够更好地满足新质生产力对高技能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需求,为澜湄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
三、澜湄区域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当前,澜湄区域职业教育正面临融合发展的机遇与转型挑战。该区域包含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六国,具有独特的合作潜力。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推进,职业教育体系正向市场化和需求导向模式转变,以适应技术进步和市场变化。
如澜湄职业教育基地和联盟的建立,通过跨国教育合作项目加强了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共享,提升了教育水平。正在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云南省,立足于边疆性、民族性和国际性,在澜湄合作中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为服务国家战略,促进与澜湄国家的教育和人文交流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依托云南民族大学的澜湄五国官方语言专业在国内最有优势的基础,在外交部的指导下成立了澜湄国际职业技术学院,与周边澜湄国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一些合作。在沿边8个州(市)成立了职业教育基地,一些重要的口岸,也进行了对周边务工人员的专业技能的培训。并积极走出国门,迄今为止在缅甸、老挝、柬埔寨,越南建立了澜湄国际职业技术学院的外国分院,出版了一系列的职业培训技能的教材,在职业技能的鉴定等领域,学术层次也在不断提升,如此的跨国合作收效甚好。实践证明,“澜湄职教”已经成为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品牌。
综上而言,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进展,它强调企业创新、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的结合,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而职业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推动产业创新的关键,应紧跟时代发展,紧密结合产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和产教融合,推广终身学习。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实现智能化管理和个性化教学,提高教育精准性和有效性。通过引进和输出优质教育资源,推动与国际标准的接轨,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服务于国家战略,增强全球影响力。
(作者系九游体育(中国)官方网站,JIUYOU SPORT越南研究所副所长 李丹;本文系《构建滇越职业教育共同体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