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宋媛:云南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相衔接的成效、问题及建议

时间:2025/3/13 15:45:42|点击数:

  

   2021-2024年,云南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强化持续帮扶和有效衔接,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和帮扶机制,有序推进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新阶段脱贫地区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2025年,云南将把高原特色农业作为“芯片产业”来打造,把促进就地就近就业作为农民富农村稳的关键举措,把科技赋能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支撑,把乡村建设作为重要任务,把党的领导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根本保证,着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变。

  主要政策举措

  云南省是一个集高原山区、民族、边疆于一体的欠发达和后发展省份,2021年以来,有88个脱贫县,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795.7万人,占全国总量的9.7%[1];有57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以下简称重点帮扶县),其中,有27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是全国数量最多的省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任务艰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党中央提出“扶上马,送一程”,设立了五年过渡期。2021-2024年是五年过渡期前四年,云南省构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制度框架,建立健全帮扶体系,有效防范化解规模性返贫致贫风险,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任务。

  (一)建立健全政策制度体系,不断完善防止返贫致贫帮扶机制

  1、建立健全政策制度体系

  2021-2024年,云南省以接续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重点,全面构建“1+N”政策体系,“1”即《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N”即围绕过渡期内组织动员、要素保障、政策支持、资源配置、帮扶力量等有效衔接,省级部门先后配套出台100多个政策制度文件,制定实施了《云南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2021-2025)》以及沪滇协作“十四五”规划等。坚持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工作机制,健全省级行业主责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成立10个专项工作组,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建立常态化督促指导机制、“调度、提醒、通报、约谈、问责”5项工作机制和问题“双交办”机制,完善行业帮扶和定点帮扶考核办法,实行省级行业主责部门和定点帮扶单位与州(市)、县(市、区)同考同评、同等同责,推动行业帮扶部门和定点帮扶单位扛实责任。

  2、做实做细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体系

  创新建立“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一键报贫机制。四年来,云南着力防范整村整乡以及农户和监测对象的返贫致贫风险,整合7个部门15类救助服务措施,优化定期排查筛查预警机制,制定“一户一策”帮扶计划,每个监测对象至少落实两项帮扶措施,坚持发现一个、帮扶一个,做到应帮尽帮;严格退出标准,规范退出程序,强化动态退出,确保稳定消除风险。在全省形成线上网络化和线下网格化,双向协同的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格局,不断完善“三个动态”,健全县级每月调度、乡级每半月研判、村级动态排查机制,实现动态监测、动态帮扶、动态清零,做到防止返贫监测从发现到消除的闭环管理。

  3、集中力量帮扶重点地区和重点群体

  2021-2024年,近70%倾斜帮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县均投入从2.75亿元[2]提高到3.24亿元[3],高于脱贫县县均投入30%左右①;每个重点帮扶县均由1位省领导挂联、5家以上省级和驻滇单位定点帮扶。其中,针对27个国家重点帮扶县出台了15个方面差异化政策措施,实现了资金投入、项目实施、土地保障、人才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五个优先”,2021-2024年累计安排中央和省级衔接资金占全省52.4%,实施近2万个补短板、促振兴项目。[1]组建科技特派团、选派科技特派员与重点帮扶县形成结对帮扶,实现了脱贫县专家服务全覆盖、脱贫村农技服务全覆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累计投入衔接资金49.4亿元[1],实行后续扶持“一点一策”,配套建设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和帮扶车间,重点加强109个800人以上,尤其是19个万人以上易地搬迁安置区后续扶持,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延续脱贫群众水、电、物管费补贴等政策。截至2024年12月,搬迁安置区有劳动力家庭平均就业率达95%以上,户均就业2人以上,实现了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1]

  (二)强化帮扶资源优化配置,创新产业就业帮扶模式

  1、多渠道加大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

  四年来,云南脱贫县和重点帮扶县全面落实省级相关政策举措,累计投入中央和省级衔接资金约1000亿元①,其中,2021年和2022年88个脱贫县财政涉农整合资金约60%、2023年和2024年中央衔接资金的64.78%[4]和65.4%[3]均投入产业帮扶,省级衔接资金投入帮扶产业比例在53%以上。不断加大金融帮扶力度,2023年和2024年云南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新增贷款均居全国第一位,余额从2023年的第三位提高到2024年第二位,2023年“富民贷”范围扩大至122个有帮扶任务的县;2024年针对牛羊价格走低,出台了《推进肉牛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措施》,创新推出“肉牛贷”“智慧畜牧贷”“惠农贷”等金融产品。深化拓展沪滇“四个+”协作模式,上海市16个区对口协作云南15个州(市)88个脱贫县(市、区),2024年人才、资金、产业、消费协作创历史新高,上海财政援助资金到位38.18亿元,启动实施帮扶项目495个,消费帮扶销售农副产品和特色手工艺产品96.26亿元[3];新增引导落地投产企业476个,实际到位投资额283.28亿元;构建“1+16+N”园区共建体系,巩固提升产业园区96个,援建帮扶车间234个[1]。52家中央单位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8.78亿元[1];316家省级定点帮扶单位落实帮扶资金15.59亿元,消费帮扶1.61亿元[1];动员6204个企业、商会结对“兴村”8528个,实施“兴村”项目5436个,投资总额852亿元,到位453.8亿元,省级单位、民营企业实施全覆盖帮扶。[1]

  2、不断创新产业帮扶模式,实现产业帮扶全覆盖

  四年来,云南将收入1万元以下脱贫户纳入联农带农重点,多措并举建立健全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产业帮扶由到户到人向促进区域产业整体发展转变,实现了产业帮扶全覆盖。围绕发挥龙头企业核心作用、做强农民合作社纽带作用、密切利益联结机制3个关键环节,各地坚持“三个全覆盖”②推进产业帮扶创新,“三个一律”③强化多元联农带农机制④,均出台联农带农主体奖补办法,因地制宜创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土地流转、就业务工、订单生产、生产托管、股份合作、帮助产销对接、资产入股或租赁、收益分红等方式,创新推广10余种联农带农模式,创造了一批富民增收成功案例,推动产业帮扶全覆盖,产业帮扶由到户到人向促进区域产业整体发展转变。截至2024年12月,每个脱贫县形成2至3个帮扶主导产业,2.93万个经营主体与有产业发展条件及意愿的161万户脱贫户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联结。[1]

  

  云南非遗过大年,文化之光照亮永仁乡村振兴。

  同时,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产业融合发展初见成效。2021年以来,云南全面打造“文、游、医、养、体、学、智”全产业链,推动乡村休闲康养旅游发展。全省村(社区)大力开展乡村旅游,创建民族特色村150多个、旅游特色村200多个、休闲农庄500多个、农家乐1万余家,开创了“民族赛事(非遗或农耕庆典)+旅游”等多种形式的农文旅融合发展,2万多农户在网上销售农产品,2万多农户参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5]一大批非遗品牌从传统工艺向现代产业转变,进一步带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24年1至8月,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93亿人次,实现旅游花费2086.42亿元,分别占全省的45.86%、18.46%;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2680户、从业人员15.83万人,带动农户34.01万户,实现营业收入173.95亿元。[6]旅游收入已经成为脱贫地区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来源。

  3、建立志智双扶长效机制,提升就业帮扶的组织化、技能化、规模化水平

  云南启动农村转移就业“收入增百计划”,对收入1万元以下且有劳动力的脱贫户,开展“一对一”帮扶,推动培训就业全覆盖,持续稳定公益岗位聘用脱贫劳动力的规模。2022年脱贫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133.3万人次,实现转移就业344.58万人,其中省外转移就业113.2万人,并及时帮助2.1万返乡务工人员实现就近再就业,稳岗就业规模首次跃居全国第一。[7]推进“人人持证,技能致富”行动,培训脱贫劳动力100.3万人次;实施乡村工匠“双百双千”培育工程,认定县级以上乡村工匠2347名,建水“金剪刀葡萄疏果工”、弥勒玫瑰花工等115个“滇”字号劳务品牌、“楚雄彝绣”等6个品牌入选全国脱贫地区劳务品牌,带动37.8万人创业就业。[3]2024年,实施青年创业兴乡三年行动,培养认定农村致富带头人3.07万,[8]12.8万人到乡村开展服务、就业创业[1],带动脱贫人口116.8万人增收[3]。2021-2024年,全省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实现转移就业从322万人持续增加到361.8万人[1],增加了12.36%,就业规模居全国第二,其中跨省务工100多万人,公益岗位聘用40多万人。

  (三)不断提升“三保障”和农村饮水安全的保障水平

  2021年以来,云南建立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坚持“双线四步”工作法,确保学生资助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全省66所高校与重点帮扶县开展校地结对帮扶,368名“省管校用”教师和医护专家开展组团式帮扶。[1]保持健康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脱贫地区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均符合政策标准并配备合格医生,针对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医疗资源匮乏、就医困难等问题,着力打造“5G+院前院内协同救治”体系,依托5G赋能移动电视盒子建立健康平台,从提供线上挂号、健康监测等服务到覆盖电话呼救、车辆调度、车内救治、病情上传、远程指导、院内急救等急诊救治全流程,医疗实践与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不断融合,实现“上车即入院”,为患者争取救治时间。截至2024年末,云南所有行政村4G/5G网络通达率为100%,医院5G网络覆盖率达100%,[9]推动形成了全省“5G+智慧医疗”应用发展的协同工作机制,更加有力地确保全省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基本医疗有保障。建立健全以人找房和以房找人、线上申请和线下巡查、动态监测“回头看”等工作机制,2024年农村危房改造计划实施4.6万户,已开工3.79万户[3]。实施农村供水“三年行动”,有效提升水窖供水、水窖辅助供水、中度干旱条件下因旱应急供水保障水平,供水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取得的主要成效

  2021-2024年,云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了一定成效,坚决守牢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任务,脱贫地区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较快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和民生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发展不充分不平衡有所缓解,乡村发展和治理能力不断提高。

  (一)坚决守牢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任务

  2021以来,云南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稳定持续增长,从2021年的12266.75元[10]提到2023年的16344元⑤,增长33.24%,其中,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增长较快;2024年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由6038元提高到6400元/人/年,132.06万脱贫人口、44.38万户监测对象纳入救助保障范围。[1]截至2024年12月末,累计识别监测对象97.7万人,稳定消除风险70.5万人,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且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基本实现动态清零,未消除风险的均已落实精准帮扶措施。确保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实现“三保障”和农村饮水安全,截至2024年8月末,实现了脱贫县农村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动态清零”;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医保参保率达99.98%,政策范围内住院费报销比例92.6%,36种大病患者救治率达99.98%,家庭医生签约85.28万人、签约率99.91%;约4万农户危房改造后实现安居,296.35万人供水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3]全省197.2万户、795.4万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巩固提升。

  (二)脱贫地区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持续较快增长⑥

  2020-2024年,云南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740元增加到16307元,增长了4567元,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比重从91.42%提高到了93.45%,提高1.97个百分点;年均增幅为8.56%,增速分别比全国和云南省平均水平高出0.78和0.59个百分点,与全国和云南省平均水平的差距逐年缩小。其中,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转移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分别增加了1725元、568元、1156元、30元,年均增幅分别为11.39%、3.71%、13.63%、10.57%,拉动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9.60%、16.33%、33.24%、0.86%,工资性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增长幅度较快,经营净收入基本保持平稳增长,是脱贫县农民稳定增收的主要动力。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农村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岗就业的各项举措以及乡村建设工程实施,过渡期政策性转移支付稳定提高,特色优势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加快,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提供了支撑。

  

  云南丘北县高标准农旅融合产业振兴示范基地

  同期,云南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9715元提高到14647元,增加4932元,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比重从87.77%提高到了90.34%,提高2.57个百分点;年均增速10.81%,增速分别比全国和云南省平均水平高出1.92和0.8个百分点,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逐年缩小。其中,8项支出均持续增加,食品烟酒、交通通信、居住、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生活用品及服务、衣着、其他用品及服务支出分别增加了1698.66元、975.77元、930.57元、552.98元、378.09元、167.73元、137.61元、91.44元。其中,其他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居住、食品烟酒等5项支出年均增幅均高于10%,分别为15.36%、14.57%、11.45%、10.88%、10.02%,农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三)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水平与全省的差距不断缩小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相衔接的加快推进,不仅为云南脱贫地区的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使脱贫地区的各种发展瓶颈得到破解,而且也对脱贫地区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为缓解云南区域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做出了贡献。2020-2023年四年间,27个国家级重点帮扶县、30个省级重点帮扶县的人均GDP分别从30043元、33146元增长到了38723元、40773元,分别增长了8680元和7627元,年均增幅分别为8.83%和7.15%。27个国家级重点帮扶县的年均增幅比同期云南省平均水平的年均增幅高出1.59个百分点,但是30个省级重点县的人均GDP年均增幅却比全省平均水平低了0.09个百分点。说明27个国家级重点县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较快,与云南省平均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经济发展不充分的态势不断缩小。

  (四)脱贫地区乡村发展和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1、有序推进乡村建设,增强村级发展能力

  制定实施“千万工程”三年行动,全省12370个行政村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及审批,有序推进了37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12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8481个脱贫村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截至2024年末,新改建农村公路1.2万公里;农村卫生户厕、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和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分别达75%、92%、57%,分别比2023年提高了4.1、4.3、7个百分点;累计建设美丽庭院24.8万个、绿美乡镇200个、省级绿美村庄400个。[1]

  2、完善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机制,培强村级发展基础

  云南筹措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盘活闲置帮扶资产,基本实现了村村都有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截至2024年12月,94%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0万元以上。[1]

  3、建强基层党组织,乡村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云南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连续6年组织4.5万名村干部开展学历、能力水平“双提升”行动,村党组织书记大专以上学历占48.6%;连续5年组织“万名党员进党校”活动,完成了105万农村党员每人两轮以上培训;在12.3万名返乡创业人才中发展了1.1万余名党员。[11]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2.7万余名,[1]实现脱贫村、易地搬迁安置村(社区)、抵边村、乡村振兴重点村“一村一队全覆盖”,为脱贫人口精准制定到户到人帮扶措施,实现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全覆盖。

  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脱贫地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风险多重叠加,压力依然较大

  虽然云南脱贫地区农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但是由于已脱贫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近100万人口处于低收入状态,仍然存在致贫返贫的风险。云南脱贫县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18元,增长8.5%,增速分别比全国、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0.8和0.5个百分点,但是经营净收入5932元,下降3.9%,首次出现负增长;2024年尽管经营净收入6205元,增长4.6%,拉动收入增长1.8个百分点,实现平稳增长,但是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21年的44.12%下降到2024年的38.1%,而工资性收入、转移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占支配收入的比重则分别从2021年的38.18%、18.90%和0.80%提高到2024年的37.7%、23.4%和0.90%。云南脱贫县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曲折下降又略有提高,从2020年的37.59%持续下降到2022年的35.99%,又提高到了2024年的36.53%,最高的2021年达38.58%。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始终是脱贫县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是,近年来,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短、效益不高、市场竞争力弱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就业帮扶车间经营运行问题突出,脱贫劳动力文化学历低、技能水平弱、就业不稳定问题较为普遍,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多重叠加,加剧了这两项收入的不稳定性。脱贫人口和监测帮扶对象增收来源减少、部分群众收入水平下降,因病因学致贫返贫风险增加。

  (二)脱贫地区区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仍然是重要的制约因素

  2020-2023年4年间,27个国家级重点帮扶县的人均GDP年均增幅比同期云南省平均水平的年均增幅高出1.59个百分点,但是30个省级重点帮扶县的人均GDP年均增幅却比全省平均水平低了0.09个百分点;27个国家级重点帮扶县、30个省级重点帮扶县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分别为3.92%、4.51%,分别比同期云南省平均水平的年均增幅低了0.98和0.39个百分点。⑦

  (三)脱贫地区乡村产业振兴面临诸多挑战

  云南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基础仍不够稳固,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强,农业农村外部发展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复杂严峻的环境,实现产业振兴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产业发展基础薄弱。2022年,云南耕地有效灌溉率仅为38.50%,全国排名第24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16.65个百分点,脱贫家庭土地有效灌溉率仅为9%;每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使用的农用机械动力为4.09千瓦,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2.42千瓦;⑧耕地流转率为12.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6个百分点,在全国居倒数第2位;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产业路、机耕路缺口大,信息网络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产品物流成本较高。二是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滞后。云南农业社会化服务以农业专业户为主,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技术指导、种苗物资保障、加工销售、金融信贷等方面的社会化服务不足、服务水平低。2022年,全省仅有8.7%的农作物面积、6.7%的承包农户获得耕、种、防、收等环节的托管服务,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68.7个百分点和17.4个百分点,分别居全国(除西藏外)第28位和第22位;仅有16.7%的农业龙头企业和7.6%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民提供了服务,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30.2个百分点和8.5个百分点。⑨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能力弱,小农户参与现代农业生产水平较低。云南农业以小农户经营为主,具有较强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数量少层次低,联农带农能力较弱。

  (四)脱贫地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不高,服务下沉难

  2023年,27个国家级重点帮扶县、30个省级重点帮扶县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40.60%和34.25%,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了12.33个、18.68个百分点。脱贫地区农村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仍然较大。但是,随着城乡融合发展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增加,偏远乡村农村常住居民稀疏化特征日益突出,空心村不断增加,当前村村布局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状况,面临着严重的服务下沉困局。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例,脱贫地区农村普遍分布在山区半山区,村社分布和农民居住普遍较分散,一方面,村村配置卫生室的布局,面临着服务规模不足、服务资源和人才配置低效化、乡村公共卫生从业人员配置难的困境;另一方面,以村为单元的服务对象划分方式,一些跨村、跨乡(镇)的村民小组居民,面临着村内就医比跨村甚至跨乡(镇)就医还远、成本还高,但是跨村、跨乡(镇)就医享受医保优惠少的困境。

  建议

  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新要求、新部署,针对云南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变的需求,2025年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短板。云南农村发展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未来云南农业农村现代化将围绕绿色发展持续发力,完善乡村交通体系,补足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种设施设备,提高技术创新和转化水平。二是全面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要素市场融合发展,合理布局村级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改革服务方式,不断提升供给效率和服务保障水平。三是守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底线任务。结合脱贫地区实际,针对当前普通农户与脱贫户、低收入人口和重点监测人口返贫致贫的风险和挑战,加快构建多政策横向协同、多层级纵向贯穿的分层分类常态化帮扶机制,兜牢底线,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四是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增效是核心,通过全产业链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着力发展乡村产业,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增收机会。五是发挥党建战斗堡垒作用,全面坚持党的领导,多措并举加快推进乡村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注释

  ①根据新闻报道相关数据计算。

  ②“三个全覆盖”,即坚持以产业扶持全覆盖、新型经营主体全覆盖、金融扶持全覆盖。

  ③“三个一律”,即对使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发展产业的、使用沪滇合作资金实施产业项目的、流转农村土地发展规模种植养殖业的,一律要建立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

  ④孟连牛油果“334”利益分配机制,即牛油果销售收入农户、龙头企业各占三成,国有管理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占四成;蒙自蓝莓“622”利益分配模式,即蓝莓销售收入农户占六成、村集体公司占两成、龙头企业占两成。

  ⑤2024年数据未公开,只能使用2023年数据。2023年数据引自《云南脱贫人口收入持续较快增长》,https://mzzj.yn.gov.cn/html/2024/gongzuodongtai_0122/52346.html。

  ⑥数据来源:2020-2022农民收入数据中全国和云南省数据引自《中国统计年鉴2023》,云南脱贫县数据引自《云南调查年鉴2023》;2023年、2024年数据均根据新闻报道整理或计算。

  ⑦根据2021年和2024年《云南领导干部手册》相关数据计算。

  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3》相关数据整理计算

  ⑨《2023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23年版:88页。

  参考文献

  [1]王淑娟:《不返贫增收入 谋振兴》,《云南日报》,2025-01-04(01)。

  [2]王淑娟、李莎:《为了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云南日报》2022-03-27(01)。

  [3]《云南省农业农村厅2024年简报之八“五个突出”牢牢守住返贫底线》,https://nync.yn.gov.cn/html/2024/guancheluoshi_0830/1416684.html。

  [4]《云南脱贫人口收入持续较快增长》,https://mzzj.yn.gov.cn/html/2024/gongzuodongtai_0122/52346.html。

  [5]《希望的田野——中国农业农村十年发展成就》,中国统计出版社,2022:209页。

  [6]王淑娟:《云南乡村旅游焕发新活力》,《云南日报》,2025-02-08(03)。

  [7]阮紫嫣、张勇:《稳岗就业规模首次居全国第一》,《光明日报》2023-02-20(10)。

  [8]《2025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云南日报》,2025-01-23(01)。

  [9]李茂颖:《“信号升格”专项行动提升云南乡村医疗服务质效为偏远地区接入更多优质医疗资源》,《人民日报》,2024-12-03(11)。

  [10]王淑娟、李莎:《云南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奋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全力以赴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云南日报》,2022-03-28(02)。

  [11]秦建佳:《云南:强基层聚人心固边疆》,《农民日报》,2024-07-25(03)。

  作者简介

  宋 媛 九游体育(中国)官方网站,JIUYOU SPORT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农村发展

来源/作者:新西部传媒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