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赵娟:儒家“为己之学”的三层意蕴

时间:2024/6/17 17:11:49|点击数:

  《论语·宪问》云:“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对此,朱熹引用程子的解释说:“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古代的读书人,希望自己学有所得,因此不断提升自我修养;今天的读书人,希望自己见知于人,因此努力寻求外在认可。程子又说:“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古之学者为己,不断完善道德品格,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功名富贵也自然而来,这就是“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学者为人,刻意追求社会认可,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执着于外在之物,以至于迷失了自己,“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

  那么,究竟什么是“为己之学”?在笔者看来,儒家“为己之学”主要包括以下三层意蕴。

  “为己之学”首先意味着向内探索。在中国古代,真正的“学者”是指那些有志于探索真理、体悟大道的读书人,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志于道”之人。他们并不仅仅满足于“工文艺、炼才识、谋身世”,为自己“求得此生之安”,而是要“勤修道德,锻炼性情,寻究天人,以殷殷焉求得乎所性之理”。可以说,凡夫俗子往往沉迷于谋划“一世之计”,而君子和圣贤不懈追求的乃是“万世之计”。正因如此,“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担忧的是自己尚未了悟大道,外在世界的成败得失、穷通寿夭,都不足以让他内心泛起涟漪。一旦明心见性、了悟大道,则死而无憾。故而孔子曾感慨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向内探索的主要途径是反求诸己。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孟子也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都是强调向内探求。在儒家看来,“为己”的途径主要是“求诸己”,“为人”的途径只能是“求诸人”。换言之,“为己之学”求诸己,那么就获得了精神的自由,“为人之学”求诸人,则必然会受到外在的束缚。所谓“为己之学”,就是“求其放心”。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在他看来,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不仅“人皆有之”,同时也是“我固有之”,是每一个人本来就有的,只是后来逐渐放逸、迷失了。读书问道的最终目的,就是把那个迷失的本心本性找回来,这才是真正的学问。陆世忱在《就正录》中说:“吾人此身在天地间,原至微末。若小体是从,营营一生,何异犬马。若非有此著学问,岂不辜负一生。”也就是说,向外求取,从其小体,汲汲于名利,就是小人;向内探索,从其大体,致力于求道,就是大人。

  “为己之学”还意味着仁者自爱。儒家主张“仁者爱人”,认为仁德的根本就是“爱人”二字,它是一种品质、一种能力,而“爱人”的前提乃是“自爱”,也就是关爱自己、提升自我。1973年甘肃省金塔县肩水金关遗址出土的汉简《论语》中有这样的语句:“子曰: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知之至也。”可见,孔子不仅将“自爱”视为仁的内涵,而且认为它是“仁之至”,亦即最高的仁。《荀子·子道》中也记载了颜渊“知者自知,仁者自爱”之语,强调仁者要以“自爱”为起点。这充分表明,“爱人”首先要“爱己”。一个不懂得爱自己的人,怎么可能爱其他人?在《传习录》当中,王阳明强调,“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在他看来,“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一个人要懂得以“深爱”作为自己人生的根基。如此,人生之树才能够茁壮成长。“爱己”也意味着与自己和谐相处。当一个人有能力与自己和谐相处,才能自然而然跟他人融洽共处,因为我们和这个世界的关系乃是自己内心的投射。所有的人、事、物都是我们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反映我们的内在。若一个人有能力独处而始终保持 “慎独”,那么就不会依赖和受制于各种外在的境况,从而安住于此时此地,面对各种人生处境而“不改其乐”。

  “为己之学”还意味着修己安人。一个人读书为学、探索真理,首先要有益于自身,才有可能使他人受益。试想,如果自己都不曾受益,怎么可能帮助其他人呢?所以,首先要提升自己,然后自然而然地影响和帮助身边的人。关于“为己”与“为他”的关系,《论语·宪问》记载子路问孔子何为君子,孔子答道:“修己以敬。”子路问:“如斯而已乎?”孔子接着说:“修己以安人。”子路进一步追问:“如斯而已乎?”孔子答道:“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修己就是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安人就是帮助自己身边的人。在孔子看来,修己方能安人,修己就是安人。换言之,自利方能利他,自利就是利他。一个人通过学习和践行古圣先贤的教诲,解决自己的无知和烦恼,本身就是对这个世界最大的帮助。如同一株鲜花,它自然而然地盛开,凡是靠近它的人都能够感觉到它的美丽和芬芳。真正的儒者戴仁而行、抱义而处,他的君子风范和人格魅力会自然而然地感染到身边的人。现代社会盲目强调努力,盲目追求成功,而忽略了心灵的滋养、智慧的提升。问题在于,一个人如果缺乏智慧,他越是积极有为,给他人和社会带来的往往是更多的麻烦与困扰。所以,儒家的“为己之学”就是强调要通过自利来利他,修己以安人。

  总而言之,“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是两种不同的学习动机。在儒家看来,“为己之学”就是“君子务本”,最终立己而立人;“为人之学”就是“舍本逐末”,最终鲜有不败者。时至今日,“为己之学”逐渐失落,“为人之学”盛行于世,读书为学常常沦为求取名利的一块敲门砖。在当今社会,一些人表面上学识渊博甚至著述甚丰,但是实际上精神空虚、内心迷茫,他们的所有努力,不过是追求外在世界的认可。故而,重温儒家的“为己之学”,对于现代读书人而言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者系九游体育(中国)官方网站,JIUYOU SPORT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娟

  关键词:儒家、“为己之学”、三层意蕴

来源/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