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杨福泉|木府:西南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缩影

时间:2025/3/28 10:59:33|点击数:

  

 

  在具有800多年历史的丽江古城,坐落着一座典雅大气的明代风格建筑——木氏土司府衙署(又称木府)。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木府已然成为丽江重要的文化坐标。它见证了明清时期丽江等西南边疆地区在木氏土司治理下,汉族、纳西族、白族、藏族等各族人民共同谱写的一段交往交流交融史。

  木府的“前世今生”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中央政府在丽江古城设丽江军民府,丽江古城很快成为纳西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为纳西族木氏家族在明代世袭丽江军民府知府,在此办公、生活,所以又称之为木府,即现在的木氏土司府衙署。木氏土司建成了规模宏大的宫殿式建筑群,包括以石和木建构而成的3座大型牌坊、木家院、皈依堂、玉皇阁、三清殿、光碧楼、经堂、家庙、万卷书楼、玉音楼、议事厅等。清咸丰年间,木府大部分毁于战火。

  1997年,木府因其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和影响,获得世界银行贷款而开始重建,并于1999年落成。现在的木府占地46亩,中轴线长369米。这几个数字在东巴古籍中也常常提到,也是纳西族传统文化中的吉祥数字。主体建筑有木牌坊、忠义坊(石牌坊)、仪门、 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又称后议事厅)、光碧楼、玉音楼、三清殿、配殿、阁楼、戏台、过街楼、木家院、走廊、宫驿等,大小162间屋宇,依山势逶迤分布在狮子山脚下,高低错落、起伏有致,自有一种山城古殿的独特风采。雕饰彩绘富丽古朴,黛青色琉璃瓦典雅庄重,彰显出一派明代古建筑的大气。恢复重建的木府气势恢宏,保留了明代建筑典雅大气的风格,再现了昔日这座丽江“紫禁城”的巍峨气势。

  彰显各民族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

  从建筑风格来看,木府将中原与本土建筑的特色进行了很好的融合。在整体布局方面,木府采用中轴线式的规则布局,这是中原宫殿式建筑的一大特征。中轴线上呈现这样的“三节”格局:前节包括忠义坊、仪门及宫前广场等;中节即木府核心区,包括议事厅、万卷楼、木家院及后花园等;后节以狮子山结束。木府宫殿式建筑群模仿北京紫禁城的建筑体制。一条河流从东南北三面环绕着木府,这也是模仿中原古代都城筑护城河的传统做法。环绕木府的这条河因形似一条长长的腰带,又名玉带河。府门前河流上的石拱桥,也仿北京天安门前的金水桥。木府形象地体现了明代中原宫廷建筑那种伟梁大柱、拙朴浑厚的特色。徐霞客来丽江时惊叹木府“宫室之丽,拟于王者”,可见当时他眼中的木府之巍峨壮观。木府建筑中的斗拱拙朴大气,是典型的明代中原宫廷建筑风格,而木府里众多建筑的门窗和栋梁等雕饰,则又反映出中原汉文化与纳西族、白族雕刻艺术的融合。

  木府虽模仿中原风格,但又植根于当地民族文化传统,没有效法中原“方形根基”的传统建筑模式,始终保持自然形态平面的特色。木府的坐向未按照以“坐北朝南”为佳的中原风水理论。纳西族拥有喜欢朝向太阳和东方属木的习俗。木为纳西族东巴教中的神秘崇拜物,亦为皇帝所赐纳西族土司之姓,有得“木”之气则盛的意蕴,因此木府采用坐西朝东的建筑走向。此外,木府并没有完全遵照中原王宫帝苑“居中为尊”、其余一切建筑皆须围绕王宫而建的规则。它别出心裁地僻处丽江城南一隅,而作为全城中心的则是商贾云集的茶马古道重镇四方街。如蛛网般纵横交错的街道,像星光般从四方街这一最明亮的商贸中心向四周辐射。从中也可看出,丽江古城最初形成于乡村集市,最终也因商业贸易而繁荣的特点,这与古城千百年来作为“茶马古道”之重镇的历史密切相关,而木府的选址,也蕴含有古城最核心的地点应该是商贾云集的四方街的理性思考。

  木府还见证了纳西族、汉族、藏族、白族等各族人民,在宗教、艺术等方面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在木府内,将一座巍峨而充满书卷气的“万卷楼”置于土司谈论国事家事的前议事厅与后议事厅之间,亦是木氏儒雅博学、推崇文明的写照。光绪《丽江府志稿》称:“楼中凡宋明各善本以数万计”。木氏土司素以开门笑迎八面风,广采博纳各民族文化精粹著称于世,广泛收藏中原各种典籍。木氏土司曾在丽江刊印“大藏经”108卷,使其得以广传于藏地,史称“丽江版《甘珠尔》大藏经”,在滇川藏的纳西族和藏族中传为千古佳话。丽江版《甘珠尔》大藏经是纳西族木氏土司和藏传佛教噶举派首领人物密切合作的成果,是滇西北以纳西族为主的各族人民与西藏人民之间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历史见证。藏族学者也认为丽江版大藏经的刊印,是滇藏政教关系史上的一大创举。

  木府收藏有著名的明代白沙壁画较早的临摹作品,这是纳西族、汉族、藏族画工各施妙手的杰作。白沙壁画是明洪武至清乾隆年间纳西族人民的杰出创作,它生动展现了古代纳西族人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融合,是多种宗教文化交织的璀璨结晶。在创作风格方面,白沙壁画融合了汉族、藏族、纳西族、白族等民族的绘画风格,既有汉族绘画的传统技法、藏族绘画的重彩浓墨,又有白族绘画的线条细腻流畅,还有纳西族绘画的粗犷与浪漫的艺术风格,表现手法活灵活现,人物栩栩如生。此外,白沙壁画的内容也体现了纳西族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兼容并蓄,是研究民族史、艺术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多元文化特征得益于木氏土司的开放包容理念

  作为西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缩影,木府的多元文化特征离不开历代木氏土司倡导的开放包容的治理理念。在统治滇西北近500年历史期间,木氏土司在滇川藏三地交界地带的多民族聚居区,实行开放、包容、和合的政策,加强了不同民族间文化的交流、融合,形成了互信、互尊、互助的民族关系,为促进西南边疆地区的民族团结和安宁和睦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历史上看,以明代木公、木增为代表的众多木氏土司,善于广泛吸收汉族和藏族、白族等各个民族的文化。他们通过广交中原名士,从内地引进文、医、教育、建筑、开矿、工艺制作等方面的汉族人才,引进大量的汉文典籍。丽江古城相当多的居民是明清时期移民至此,后来逐渐融合于纳西族中的汉族人士。此外,白族木匠、石匠、铜匠、商人、农户等也曾大量流入纳西族地区,促进了纳西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木氏土司一直以开放的态度接受和学习汉文化。根据史书记载,丽江在明代曾有过教汉文的学校,徐霞客到丽江时,木增请他在汉学上指教其子,以“窥中原文脉”。明代学人章吉甫曾撰文称赞木氏土司云:“世著风雅,交满天下,征文者,投诗者,购书者,以神交定盟者,嘤鸣相和,声气往来,共中原之旗鼓。”一些木氏土司还成为杰出的用汉文写作的诗人和散文家,《明史·云南土司传》载有“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纳西土司木公的诗入选沈德潜所著《明诗别裁》,木公、木增等人的诗集入选《云南丛书集部》及《古今图书集成》等书。木氏土司的汉文著作成为研究明代各民族汉学和汉文诗词对少数民族上层影响的宝贵资料。

  在木氏土司强盛的明代,滇川藏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贸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文化交流更为频繁,各民族之间也通过相互通婚、聚居或杂居而不断融合。纳西族木氏土司历经元、明、清三朝共22代,传承470年,从他们的婚姻上看,实行的是与多民族的通婚联姻。纳西族与藏族、白族等民族之间通过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彼此以兄弟相互认同,著名的“茶马古道”上留下了很多纳西族、藏族、白族等民族亲如兄弟的故事。这样开明的民族政策和通婚政策,促进了西南地区的民族团结和安宁和睦,也有力地推动了西南地区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

  (作者系九游体育(中国)官方网站,JIUYOU SPORT研究员  杨福泉)

来源/作者:《 学习时报 》( 2025年03月28日 第 07 版 ) 责任编辑:张雪